(二)搜索引擎的使用和文章标记对被试回忆得分的影响
本实验共有两个自变量,即显示信息和文章标记。显示信息是指被试打开材料后屏幕上显示的是文章阅读后是保存还是删除;文章标记是指被试阅读的材料上是否有宏观或微观标记标注。
2×2的方差分析显示,显示信息为保存或删除的主效应显著(F=11.739,p<0.01),文章有无标记的主效应显著(F=5.711,p<0.05),而两个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结果表明:那些认为文章在阅读后被删除了的被试(M=16.950,SD=1.228)比那些认为电脑会成为他们记忆资源的被试(M=11.000,SD=1.228)回忆效果更好,说明人在知道信息将被删除且无法获取的条件下可以更好地记忆信息。而在电脑保存信息的情况下,人们会依赖电脑从而个体信息记忆效果变差,支持了假设1。实验结果与斯帕罗“谷歌效应”的实验二结果相同,即相比能被储存在电脑中的信息,人类更容易记住那些以后获取不到的信息。
另外,那些阅读的含有标记的文章的被试(M=16.050,SD=1.228)比阅读文章没有标记的被试(M=11.900,SD=1.228)记忆效果更好,说明在在线阅读的环境下,文章标记效应依然能够产生效果,对被试的信息保持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也与文章标记效应的结论相符,假设2得到支持。
如图3所示,两因素的交互效应统计上不显著,即假设3未能得到支持。从图中可以看出,显示信息为保存和删除的两种条件下,回忆得分差距很大,因此显示信息这一自变量的主效应显著。同理,图中可以看出文章标记这一自变量对回忆得分的差距也很大,主效应同样显著,说明有无标记的文章对被试的回忆能够产生显著影响。图中两条回归线不平行,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实验在线上进行,未能严格规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行为造成的。
本实验验证了搜索引擎的使用和文章标记效应确实会对大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产生影响。那么,人们在不同条件下自由回忆的信息具有哪些特点?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三)被试自由回忆内容的分析
1.文章标记有效地提高回忆效果
根据被试的自由回忆情况,对实验材料中各信息点的提及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在保存的条件下,无标记和标记组的提及次数分别为43和60,均数分别为1.87和2.60;在删除的条件下,无标记组和标记组的提及总数分别为66和92,均数分别为2.87和4,可以看出无论是保存还是删除的条件,有标记组比无标记组都能让被试记住更多信息。在阅读有标记的实验组中,保存/标记组对标记区信息点的提及次数为39次,均值为3.54次,对非标记组信息点提及次数为21次,均值为1.75次;删除/标记组对标记区信息点的提及次数为46次,均值为4.18,对非标记组信息点提及次数为46次,均值为3.83,这表明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有标记的句子会被更好地记忆。
对有标记组的两个实验组中标记区和非标记区的信息提及情况进行了2×2的方差检验。两个自变量分别为显示信息和信息标记情况。显示信息是指被试打开材料后屏幕上显示的是文章阅读后是保存还是删除;信息标记情况是指信息点是否有宏观或微观标记标注处理。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属于标记/非标记的主效应显著(F=4.609,p<0.05),而显示信息为保存或删除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没有显著。这表明,相比没有标记处理的材料,实验对象能更好地记忆被标记的信息。
2.信息的呈现顺序会影响回忆效果
由图4可知,四个实验组在第1~11号信息点的提及次数趋势较为相似,其中第1-4和第7-10号信息点被提及次数较多。该结果可以支持序位效应(the serial position effect),即被试对一系列学习项目中最先呈现的项目回忆率较高(Nipher,1878)。在前11句信息之后,第12-21句的提及次数较前低,而在结尾处再次升高,整体趋势与2006年学者利用眼动跟踪测试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习惯的结果相似。该研究中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绝大多数受众只留意网页前几行的内容,之后目光沿屏幕左侧下移停在半路,最后会停留在页面左下方,目光跳跃轨迹呈字母F型(Pernice,2017)。这些现象表明信息在文中的呈现顺序位置会影响回忆效果。
3.信息类型也会影响回忆效果
通过图4还可以看出,文章中第2、5、8、9、10、11、15和17号信息点被提及次数较多或高于其相邻的内容。因此,选取文章中包含数字的信息点和不包含数字的信息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结果表明包含数字的信息点(M=17.13,SD=8.323)和不包含数字的信息点(M=8.27,SD=6.617)在自由回忆提及次数上有显著差异,(t=2.603,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