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作"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
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简析】
本文是李斯为客卿时写给秦王的一份奏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二三七年),即秦统一天下之前十六年。这年,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原来,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很注意延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秦国贵族伺机反攻。韩国地处秦国东邻,秦吞并山东六国,韩国首当其冲。鉴于秦国势力强大,韩国派出水工郑国(人名)设计修了一条三百多里的灌溉区(后来称郑国渠),引泾水流入洛水。目的是转移秦国的人力物力,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军事威胁,因此郑国的使命带有间谍性质。后来事情暴露,秦国的贵族便乘机对秦王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全部)逐客。"秦王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客卿,结果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途中,李斯写了这篇《谏逐客书》。文章的主旨,在于论说逐客之非。
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以秦国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说"吏议"而不说"秦王下令",是为了避免把矛头直接指向秦王;"窃以为"是商量的口气。语辞虽委婉,却凯切锋利,有力地总领全文,并警醒对方。
按常理,接下去,应是从"过"字生发,畅论"过"之所在。作者却从反面着笔,首先回顾历史,历数穆公等四代君主任用客卿以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说明了用客卿则国强的道理,暗示今日秦王逐客之非。接着又以"假设"的形式提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从反面推论客卿的作用,也暗示今天"却客""疏士"将有怎样的后果。
第二段:比较秦国对物对人的态度,指出"重物轻人"的危害,进一步论证逐客之过。
文章由秦国的历史转入了当时的现实,铺陈了秦王在器物玩好上取异国之物为我所用的事实。这里,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异国之物为秦王所用只不过是一个铺垫,意在与秦王对异国人才的态度相比,对异国之物是如此,对异国之人又是怎样呢?文章接着说:"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这样结论:"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最后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是明敲逐客之非,这对一心想"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秦王,震动力是够强大的。
第三段,正面说理,指出"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
文章以泰山、河海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从理论上阐明逐客和纳客的利害关系。先从正面论证,以无敌于天下激励秦王;再从反面论证逐客之非,以"藉寇兵而赍盗粮"的严重恶果来告诫秦王。
第四段,总结前文,说明对物对人取舍的标 准、 指出"逐客"的错误和危害。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二段,归结对物的标准;"士不产于众,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一段,归结对人的标准,是谏逐客的客观基础,也是作者的自白。"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揭露逐客的危害更为明确。最后归结为"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照应第三段,点明逐客"过"之所在,与开头呼应,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写作特点:第一是着眼点高,分析透辟。"逐客"本因"郑国事件"而起,但作者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秦国统一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分析了"一切逐客"的利害关系,特别是反复申明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所以能抓住秦王心理而说服他。第二是摆事实讲道理。文章正面抽象地讲大道理不多,主要是靠摆事实、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说理。如开始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客卿在历史上的贡献,接着以秦王所喜爱的珍宝、器物为例,说明"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并指出这是一种重物轻人的表现,与"王者不却众庶"的要求格格不入,有力地论证了逐客之过。
第三是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和铺张笔法。可以说整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张,而这种铺张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所组成的。文章第一段,铺陈了秦国逐渐富强过程中众多客卿的功绩,由四位国君唯才是用的事迹组成一个大的排比;每个排比句中,又可见到铺张的痕迹。例如说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时,从西、北、南、东各个方向上的胜利来铺陈张仪的贡献。另外在第二段说到秦王政取异国之宝为我所用时,一口气铺排了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噩之鼓七件器物玩好。真可谓铺张中有排比,排比中见铺张。这种肆意铺张排比,形成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注释】
〔1〕选自《史记·李斯列传》,题目是后加的。谏:谏止,劝阻。客:客卿,指在秦作官的其他诸侯国人员。书:奏书,一种文体,臣下给君王的书信和意见书。
〔2〕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二O八年。年轻时,他做过楚国小官吏,后受业于荀卿。秦王政元年(前246)入秦,很快得到秦王的重用,曾先后担任长史(宫廷秘书),廷尉(最高司法官)等要职,协助秦始皇统一中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秦统一全国后任丞相,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协助秦始皇推行"车同、书同文"等有利社会发展的措施。秦始皇死后,他参与赵高的阴谋活动,矫诏*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帝。二世立后,赵高专权,诬李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市,夷灭三族。
〔3〕窃:私下,谦词。过:错误。
〔4〕缪:通"穆"。缪公:秦穆公,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士:春秋战国时凭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阶层,包括文士和武士。〔5〕由余:春秋时晋国人,流寓在戎地,戎王曾派他出使秦国,秦穆公爱其才,用计招致由余归秦。后来秦穆公用由余之计伐戎,统一了西戎各部族,扩大国土千里。戎:当时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6〕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春秋时虞国大夫。晋灭虞后,百里奚被俘,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往秦国,中途逃亡,在宛地又被楚国边兵俘获。穆公知他有才干,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并任他为相。
〔7〕蹇叔:百里奚的好友,原居住在宋国,经百里奚的推荐,穆公厚礼聘为上大夫。
〔8〕来:招来,使……来。丕(pi)豹:晋大夫丕郑的儿子。晋惠公(夷吾)*了他的父亲,不豹逃到秦国,穆公任他为大将攻晋,打下八城,并生擒夷吾。公孙支:原居住在晋国,后归秦,任为大夫。〔9〕产:出生,生长,
〔10〕并:兼并。国:指西戎的部落。
〔11〕霸:称霸。
〔12〕孝公: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三六一年至前三三八年在位。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入秦后,任秦相十年,先后变法两次:对秦国的富强起了很大作用。因封为商君,所以称为商鞅。
〔13〕殷:富裕。盛:强盛,兴旺。
〔14〕乐用:乐于被使用,指愿意为国效力。
〔15〕惠王:即秦惠王,也称秦文王,孝公的儿子,名驷。张仪:魏国人,著名的纵横家。秦惠王任他为相,他主张秦国采用"连横"(秦分别和其余六国结盟,对六国各个击破)的办法来打破"合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对秦最后兼并六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6〕拔:攻取。三川:指黄河、洛水、伊水。三川之地:指今河南洛阳一带,原属韩国,秦攻占后设置三川郡。
〔17〕包:吞并。九夷:这里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
〔18〕制:控制。鄢、郢:楚地名,这里代指楚国。
〔19〕成皋:又名虎牢,在今河南荥阳县境内,古代军事要地。
〔20〕散:瓦解,解散。从:同"纵",即合纵。
〔21〕施(yi):延续。
〔22〕昭王:指秦昭王,名则,秦惠王之子,公元前三O六年至前二五一年在位。范睢:魏国人,魏相魏齐疑他私通外国,加以迫害,他逃到秦国,化名张禄,后为秦昭王相。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得以逐步征服邻国,扩大疆土。〔23〕穰(rang)侯:姓魏名冉,秦昭王养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曾为秦相,封于穰,故称穰侯。华阳:华阳君,名举(mi)戎,秦昭王母亲宣太后同父弟,封于华阳,故称华阳君。二人都是昭王的舅父,借宣太后的关系,在朝专权。昭王听从范雎的劝告,废除了侯的国相职务,并把华阳君等驱逐出关。
〔24〕强:增强,巩固。公室:王室。
〔25〕杜:杜绝。私门:贵族势力。
〔26〕负:辜负,对不起。
〔27〕向使:假使。却:拒绝。内:同"纳",容纳。
〔28〕致:罗致,得到。昆山:昆仑山,古代传说昆仑山麓和田县产美玉。
〔29〕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氏壁,都是有名的珍宝。随:周初小国,传说随国国君曾救活一条受了重伤的大蛇,后来大蛇从江中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于是被后人称作随侯珠或随珠。和:卞和:春秋时楚国人,曾在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未雕琢的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交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于是厉王下令砍断卞和的右脚。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璞,武王也以为是石头,又砍断他的左脚。到楚文王即位,卞和又献璞,文王使人治璞,果然得了美玉,因此称为和氏璧。
〔30〕垂:垂挂。明月:珠名,因夜间能看到它的光亮,象月光,所以称为明月。
〔31〕服:佩带。太阿(e):剑名,相传是春秋时吴国著名冶匠干将和欧冶子合铸。
〔32〕纤离:古代骏马名。
〔33〕建:树立。翠凤之旗:用翠鸟凤鸟的羽毛装饰起来的旗子。〔34〕树:设置。题(tu6):鳄鱼一类的动物,古代把它视为神物,所以称"灵瘙"。用题蒙鼓,声音宏亮。
〔35〕郑卫之女:郑国和卫国的女子。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歌舞很著名,郑卫之女大多能歌善舞。充,充实,充满。
〔36)駛缇(jue ti):骏马名。厩(jio):马棚。
〔37〕丹青:丹砂和青慧(hu),绘画的颜料。
〔38〕下陈:后列,指站在后列的人,即侍妾。
〔39〕宛珠:宛地(今河南南阳)出产的名珠。傅:同"附",附着。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珥:耳环。傅玑之珥:镶着珠子的耳环。阿:齐国的东阿(今山东东阿县)。编:白色的丝绸。
〔40〕俗:世俗。雅:典雅。随俗雅化,随着时俗的风尚善于改变自己的服饰打扮,好比今天的"赶时髦"。佳冶:美好艳丽。窈窕(yao tiao):体态优美。赵女:赵国的女子,传说赵国多美女。
〔41〕瓮、缶(fou):都是瓦器,秦时用作打击乐器。
〔42)筝,一种弦乐器。搏:拍。髀(pi):大腿。
〔43〕郑、卫:指郑卫两国的地方乐曲。桑间: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一带。这里指这个地方的民歌。韶虞:相传是舜时的乐曲。武象:周武王时的乐舞曲。
〔44〕适:适合。观:观赏。
〔45〕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46〕就:成就,造成。却:推辞,不接纳。
〔47〕明:显明,昭著。明其德:使他的德望昭著。
〔48〕无:无论,不分。
〔49〕四时:四季。充美:指富足丰盛。
〔50〕五帝:黄帝、颛项(zhuan xu)、帝兽(ku)、尧、舜。三王: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帝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
〔51〕黔首:秦国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资:资助。
〔52〕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业",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53〕藉:借。寇:*人抢劫的暴徒。兵:兵器。赍:给人财物。藉寇兵而赍盗粮:借给暴徒兵器,送给盗贼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