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资产的增值速度,赶不上央行的印钞速度,那我们的财富就会被超发的货币稀释。
央行印钞这事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要记住一点,中央银行印的钞票是不会直接发放给企业和个人的。
央行是怎么印钞的?在美国,美联储印的钞票主要交给了美国政府,而在我们这边,人民银行印的钞票主要交给了商业银行。
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外汇占款,就是人民银行印刷人民币,购买企业赚到的外汇,人民银行买入外汇的过程就是发行人民币的过程。
1994年,我国开始执行强制结售汇制度。
强制结售汇就是个人和企业必须把赚到的外汇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将收到的外汇卖给人民银行。
举个例子,一家企业卖家电赚了100万美元,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企业必须到银行把100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假如汇率是1比7,那就能兑换成700万人民币。
商业银行再将这100万美元上交给人民银行,领回700万人民币,就这样,通过这种外汇占款的方式,人民银行实现了700万人民币的投放。
第二种发行人民币的方式是向商业银行贷款。
2012年,强制结售汇制度取消。从2014年开始,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我们常听到麻辣粉和酸辣粉,成了人民币发行的新工具。
再举个例子,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100万人民币,商业银行再将这笔贷款抵押给人民银行,并从人民银行领回100万。
这样,人民银行就通过商业银行,完成了100万人民币的投放。
外汇占款和向商业银行贷款都能实现人民币的发行,发行流程也都是从人民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企业和个人。
理解了人民币的发行过程,就能理解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央银行的缩表与扩表。
央行缩表扩表是什么意思?前几天,美联储在会议纪要里,暗示了一下,可能要提前缩表,结果美股吓得一阵狂跌,对冲基金也以10年来最快的速度狂抛科技股。
那什么是央行的扩表与缩表?
资产负债表是最最基础的经济分析工具。
不管是企业、居民,还是政府都会有资产也会有负债,而资产负债表说白了就是记录大家资产和债务的表格。
以居民为例,我们的资产是房、车、存款和股票。而债务则是房贷、车贷、信用卡,以及欠亲戚朋友的钱。
把这些东西都列在一张表上,标上具体的金额,就成了一张居民的资产负债表。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货币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代表着财富,拥有的货币越多财富就越多,但是对中央银行来说,货币的意义恰好相反,货币不是央行的财富,而是央行的债务。
央行发行的货币越多,欠的债务就越多。
这是关于货币的一个最重要的逻辑,只有理解了这个逻辑,才能理解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回到之前外汇占款的例子。
企业将100万美元上交给央行,央行印刷了700万人民币,经过商业银行的手,返还给了企业。
这个印钞的过程可以理解成央行打了700万人民币的借条,借走了企业的100万美元。
央行把收到的100万美元计入资产,而新印刷的700万人民币,就跟一张借条一样,计入债务。
听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新印刷的人民币会是借条?
如果有一天,这个企业要从巴西进口100万美元的铁矿石。那企业就要用700万人民币,向央行要回100万美元。
这就相当于央行把100万美元还给了企业,同时销毁了700万的借条。收回的人民币,就等于央行减少的债务。
央行一面交出外汇,另一面收回人民币,这样资产和债务同时减少,央行就实现了资产负债表的收缩。
同样的,央行收到的外汇越多,发行的人民币就越多,资产和债务就会同步增加,这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这里要单独说一下美联储,美联储的印钞方式和我们国内不大一样。
美元发行主要是靠美联储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美联储每从财政部购买1美元国债,就能完成1美元货币的发行。
美联储的扩表就是买更多的国债,而美联储的缩表则要通过两种方式才能实现:
一是美国政府把国债还上,美联储收到政府还本付息的美元,就能实现资产负债表的收缩。
不过,我们都知道,美国国债的规模历来是只增不减,想让美国政府还上国债不大可能。
美联储缩表的第二种方式是把国债卖到金融市场,这样也能收回美元。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美联储收回美元,市面上流通的美元就会减少,钱少了,股票债券就会下跌。
因为过去两年美联储放水放的太狠,所以这次缩表弄不好就会惹出大麻烦,这也是为什么会议纪要一出,美股就哆嗦的原因。
央行大放水既能刺激经济增长,又能支撑股市楼市,但如果放水太多,又会引发通货膨胀,老百姓积攒的财富也会被大水稀释。
央行印多少钞票才是合理的?举个例子,假如一个村子有三户人家,一户农民,一户樵夫,一户铁匠。农民一年能产三袋粮食,樵夫一年能砍三捆柴火,铁匠一年能打三个农具。
一袋粮食、一捆柴和一个农具的价格相同,都是一个铜板。
假如农民、樵夫和铁匠各有两个铜板,也就是说整个村子的货币总量是6个铜板。
那农民可以用两个铜板去买一捆柴和一个农具,樵夫用两个铜板买一袋粮食和一个农具,铁匠则买一袋粮食和一捆柴。
村子里的货币一年只需要流通一次,就能让三户人家各自拥有了一袋粮食、一捆柴火和一个农具,此时的货币供应量刚好够流通使用。
假如第二年,村子的经济飞速发展,GDP翻了一番。
农民一年产6袋粮食,樵夫砍6捆柴,铁匠打6个农具,那此时整个村子想用6个铜板完成交易就有点困难了。
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
以前村子里一年交易一次,现在则半年交易一次。农民先在6月份用两个铜板买一捆柴和一个农具,然后卖出两袋粮食收回两个铜板。
等到12月再同样的交易一次,最后农民手里就能有两袋粮食、两捆柴和两个农具了。
第二种方法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村里原来有6个铜板,每家两个,现在把铜板的发行量翻一番,变成12个,三户人家每家4个。
拿着4个铜板,只要交易一次,就能实现户均两袋粮食、两捆柴和两个农具。
这个例子讲的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商品价格P 乘以 商品总产出Q = 货币供应量M 乘以 货币流通速度V。
正常来说,货币的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不会变化太大,所以想保持物价不变,也就是等式中的P不变,那货币增发的速度,也就是铜板的增加速度,应该和社会总产出,也就是粮食、柴火、农具的增速差不多。
但在现实中,物价一直不变并非好事,温和的通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温和的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缓慢上涨有两个好处:
第一是保证了企业的稳定盈利,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举个例子,废铁10块钱一斤,铁钉12块钱一斤,铁匠把一斤废铁做成铁钉需要一年的时间。
如果一年之内物价不变,那铁匠把一斤废铁打成钉能赚2块钱。
如果通货紧缩,也就是东西越来越便宜,钱越来越值钱,那假如年底铁钉降价到10块钱一斤,这就意味着卖铁钉的钱等于买废铁的钱,铁匠一年就白忙活了。
而如果是通货膨胀,年底时铁钉涨到了15块钱一斤,那铁匠的盈利就增加了,就更有干劲了。
可以看到,温和的通胀有利于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生产。
温和通胀的第二个好处是印钱能稀释大家的财富,能让大家更努力的奋斗。
通货膨胀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在通胀的环境下,为了保持生活水准也好,为了资产保值增值也好,所有人都会更努力的工作、更努力的投资,不会躺平。
日本一直都是通货紧缩。因为越晚花钱,能买到的东西就越多,所以日本老百姓都选择把钱存起来,没人消费。
老百姓越不消费,物价就越低,物价越低,老百姓就进一步延迟消费,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日本有钱人的财富一直都不会缩水,所以日本的阶层固化就会更严重。再加上穷人只要节俭点,生活就很容易维持,所以很多日本年轻人就选择了躺平。
回到我们货币发多少合适的问题上。
因为温和的通胀对经济发展有利,所以如果想要物价慢慢的上涨,那央行印钱的速度就应该比GDP的增速略快。
理论上,央行印钞速度 = GDP增速 想要的通胀率,这样会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