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明白日食发生的原因,以为太阳被“天狗”吃掉了。因此,每当发生日食,人们都非常恐慌,敲盆击鼓要把“天狗”轰走。古代统治者把日食看作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对日食观测很重视,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
我们的古人是如何逐渐学会在不伤害眼睛的情况下观测太阳的呢?
汉代时人们已经学会用水盆照映的办法,日食时观察水中映出的太阳影像,从而避免了眼睛直接接触阳光而被灼伤的问题。后来,人们用油代替水,进一步减少了日光的刺激。13世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一种叫仰仪的半球形仪器,里面有刻度,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各个食相的时刻,并估计出食分。
郭守敬纪念馆仰仪模型
仰仪形似一口仰放着的大锅,因而得名。“仰”字在古代有“把覆合着的物体翻过来,使底部朝上”之意。
仰仪结构示意图
仰仪的结构
仰仪的主体是一只直径约一丈二尺(元代天文尺)的铜质半球面。仪唇(半球面的边缘)上边刻着时辰和方位,相当于地平圈,上面还有水槽,用以校正水平。
在仪唇的南部放置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杆子各一根,称为缩竿。南北向缩竿末端延伸到半球的中心,顶端装置一小方板,称为璇玑板。
璇玑板
板可以南北向和东西向转动。板的中央开一小孔,小孔的位置正好在半球的中心。
仰仪的内部球面上,纵横交错地刻划出一些规则网格,是赤道地平坐标网。用来量度天体的位置。
锅口水槽
在仰仪的锅口上刻有一圈水槽,用来注水校正锅口的水平,使其保持水平设置;在水槽边缘均匀地刻划出24条线,以示方向。
那么仰仪是如何使用呢?
观测过程
模拟日食观测过程
转动璇玑板,使它正对太阳。太阳光通过小孔在球面上成像,从坐标网上立刻可以读出太阳去极度数和时角,由此可知当地的真太阳时和季节。
仰仪是采用直接投影方法的观测仪器,非常直观、方便。例如,当太阳光透过中心小孔时,在仰仪的内部球面上就会投影出太阳的映像,观测者便可以从网格中直接读出太阳的位置。尤其在日全食时,它能测定日食发生的时刻,利用仰仪能清楚地观看日食的全过程,连同每一个时刻、日食的方位角、食分多少和日面亏损的位置、大小都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