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当前怎样才能生存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6-19 00:36:29

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当前怎样才能生存(1)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准备开年大干一场的企业陷入困境,经营计划被打乱,业务中断导致财务压力剧增。而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原本就异常脆弱的广大中小企业。

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我国中小企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能否帮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事关疫情防控、就业稳定和国民经济恢复增长的大局。

中小企业自身运营压力大,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业务单一,自有现金流匮乏,在产业链上处于弱势。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处于经济下行周期,在去产能、调结构、降杠杆等举措下,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股权质押风险以及税收社保强征等多重压力,经营状况本身就在恶化,稍微一点波动就可能将企业逼到崩溃的边缘。

此次疫情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如住宿、餐饮、零售等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和出口领域,恰恰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密集的领域,它们业务停顿,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卫生防护成本等负担加重,现金流极度短缺。根据清华、北大联合发布的针对全国多地1435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85%的中小企业账上资金余额最多只能维持三个月;超过一半的中小企业预计全年营收下降超过20%;人力成本是中小企业目前最大的压力,租金、偿贷成本负担也较重;面对重压,中小企业或选择停产歇业,或计划减员降薪,抑或准备举债度日。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在社保、税费、租金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希望金融机构能提供流动性支持,适度延期偿还贷款或豁免部分债务。

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当前怎样才能生存(2)

政府出台政策救企,携手共渡难关

危急时刻,为挽救中小企业,政府出台政策救企,携手共度难关。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努力帮助中小企业减负降压,度过危机。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发改委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出台落实减税降费、减免租金和稳岗补贴等各项政策,放宽融资用途限制,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大对中小企业帮扶,分区分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央行增加货币市场投放,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并专门安排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财政部实施定向财政补贴,推进减税降费,提前下达地方债务额度,加大失业保险与职业培训补贴力度,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稳岗就业和创业;银保监会支持银行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允许提高不良容忍度,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工信部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表率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加强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拓展线上服务模式。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细化政策,减免中小企业房租、税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减负助力。

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当前怎样才能生存(3)

疫情下的救企追问与反思

追问1:随着国家救助政策的出台,我们不禁更关注:这些政策有效性如何,有没有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现有的金融政策支持能多大程度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反思:从各地出台的政策和企业反应来看,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针对性强、细化可落地,特殊时期敢于突破中央主管部门的口径,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敢担当;有些地方政策“看上去很美好”,但企业实际上“够不到”;有些则是大水漫灌式救助,缺乏精准性。有企业家对政策有效性提出质疑,认为现有中小企业大部分缺少固定资产抵押,疫情下没有营业现金流抵押,银行的贷款支持,中小企业根本拿不到,倒是可能会流入那些有固定资产但是风险较大以前贷不到款的企业,或者以前贷过款却还不上的企业,造成坏账、死账。

我们必须看到,国家在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中,政策组合拳及时到位,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有力调动资源,但在政策细化和地方执行中存在不到位、不落地现象。即便在疫情前也存在类似问题,本来国家简政放权,奔着让企业和人民受益的初衷,结果在政策落实中,存在政策制定者、基层执行者和市场主体缺乏有效沟通,政策规定不明晰、一刀切严重、基层选择性执法等种种问题,导致事与愿违,中小企业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支持,诉求得不到解决。

另外,此次疫情也反映了金融体系存在传导不畅问题,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间缺少“毛细血管”机制,不能精准对接。在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我们应该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然而由于缺乏顺畅传导机制,金融供给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最近1-2个月,国家金融主管部门在公开市场投放基础货币2万多亿,增加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而最近股市、债市的上涨,创业板再创新高,这反映了流动性资金追逐权益类资产,处于炒作概念和资金空转状态,资金未能够精准流向急需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现有的金融体系从长期来讲也难以根本上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不能顺畅流向有活力的科技创新等领域,无法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银行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主体,在基于“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监管考核机制下,不敢贷、不愿贷给高风险、周期长、回收慢的中小科技企业;社会资本热衷于赚快钱、热钱,近年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互联网和模式创新领域,投向企业成长后端,而科技领域风险资金短缺,天使投资机构少,创投募资难。

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当前怎样才能生存(4)

追问2:对于被救助的企业来讲,我们更要追问:到底哪些企业需要救,是否有企业乘机钻空子,发国难财?中小企业除了依靠国家支持外,怎样更好提升自我,提高将来市场竞争力?

反思: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一些知名企业在申请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一时间质疑随之而来,“大企业抢了中小企业的救命钱”等不绝于耳。无论真相究竟如何,不能排除有些企业别有动机,打着经营不下去或抗疫救灾的幌子,申请国家的救助和优惠贷款,企图从中牟利,发国难财。造成的结果是,一边是真正需要救助的中小微企业拿不到,一边是有实力企业凭关系和影响力拿到低息贷款。企业追逐利润实属正常,但绝不能见利忘义,面对疫情,企业无论大小,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中小企业现在的困境,表面上是受疫情影响,但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小企业如何更好生存发展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少有形资产、风险高、担保能力较弱等原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显,现金流少,特别是在产业链各环节,许多企业间往往形成连锁债务关系,当一家经营紧张或*,便会产生生态链一系列恶性循环。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处在资金链紧张的状态下,经营靠贷款,发展靠融资,一旦出现新冠疫情等类似事件,毫无抗风险能力,迫切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有些本身技术门槛低,当企业面临低利润时,会挤占流动资金和应付货款,同类产品间恶性竞争,本身就面临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挑战。而一些企业往往盲目扩张,不注重有质量的发展,在国家转型升级、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不能认清大势,适应新经济发展规律,必然面临生存危机,仅靠外部救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硬科技企业不仅抗风险能力高,且成为抗击疫情主力军。在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张克俭提到,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而一些“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复工复产速度也比较快。截至2月底,全国2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了53.6%。工信部公告的第一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1.4%,这也充分说明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能力是广大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实现转型发展的致胜法宝。近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报道,不少硬科技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在疫情预测系统开发、紧缺防护设备与物资生产、人工智能分析平台搭建等方面“各显神通”,用科技赋能疫情防控,成为“抗疫”前线的主力军。

因此,作为企业,必须要熟悉市场生存之道,适应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在严格遵守国家规定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多需要自救。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以及后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不断修炼内功。只有变危为机,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才能真正度过难关,最终做大做强。

清醒认识,沉着应对

这次疫情危机,使得我们有一个重新认识和再思考过程。这是对国家和企业的一次全面大体检,它考验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水平,也考验了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加速淘汰和升级的过程,免疫力强的企业,会加快升级或转型,反之就会被加速淘汰。海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在重大危机面前,我们更加认清环境和自我,从危机与变化中找到方向,找到短板,主动变革,直面挑战,变危为机。

政府需要实施精准高效的救助政策。进一步助力中小企业转危为机,一方面,要围绕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精准施策,引导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受疫情影响大、有需求的行业和企业,同时要加强政策闭环管理和效果动态评估,在确保政策到位同时,并给企业一定灵活性和自主性。政府可以加大和提前采购,作为支持复工的第一笔需求。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规律,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进改革,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过剩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完成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利器,也正在成为今后经济反弹的新增长点。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人工智能、5G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政府应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围绕光电芯片、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以及5G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力度,搭建顺畅的金融-实体对接机制。针对这次疫情显露出的金融难以精准匹配实体经济问题,建议政府一要改革创新金融体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成立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商业盈利模式与监管考核方式,加大对硬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降低中小科创企业融资成本;二要搭建“毛细血管”系统,大力支持发展专业化的硬科技担保公司和科技服务平台,帮助金融机构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使金融能精准流向有需求的硬科技企业,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今后政府应该加强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提升治理效能,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果,为政府治理理念、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型提供新方法、新技术,帮助纠正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当前怎样才能生存(5)

企业自救,涅槃重生

这次新冠疫情是企业经营环境的短期剧烈变化,中长期环境没有根本变化,企业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越是危急时刻,越是要咬紧牙关,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应对困局。“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通过逆境来谋取更大的发展。

看清大势,抢赶复工追机遇。疫情下,企业在有效利用国家政策减少损失,降低成本,复工复产的同时,要善于捕捉诸如在食品、医药、清洁、消毒设备等疫情急需用品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要抓住疫情带来的线上、数字化转型机遇,顺势而为,并不断传播正能量声音,升级品牌,还要提前考虑好疫情过后的一轮消费反弹机会,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管理升级,瘦身健体促效益。企业必须改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的发展模式,以管理升级来提高产出效益。此次疫情引发新一轮数字化高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正影响着各行各业,企业可考虑通过信息化、数字化驱动运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保持持续稳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现金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要居安思危,适当瘦身健体,梳理优化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与业务体系,不能再一味大干快上,过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

业务转型,创新发展谋长远。疫情加速落后模式和业态的淘汰,也会激发创新动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中小企业应清晰判断行业发展形势,考虑是否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线上线下结合布局;是否要业务转型,投资发展硬科技,拥抱新经济。只有拿出改革创新的魄力,去拥抱变化的世界,才会迎来多彩的未来!

作者简介

赵瑞瑞,高级经济师,和君商学院八届毕业生,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专注硬科技及其相关领域研究。

张萌,高级工程师,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政策研究经理,专注硬科技领域政策研究,核能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

硬科技研究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iite_er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