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哪几年,庚戌几月最好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6-19 02:15:02

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农历八月,朱高炽即位。

本年十月,朝廷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为汉王世子。

同时,朱高煦的其他各子也均封王:

封朱瞻垐为济阳王;

封朱瞻域为临淄王;

封朱瞻垶为昌乐王;

封朱瞻墿为淄川王;

封朱瞻坪为齐东王;

封朱瞻壔为任城王;

封朱瞻㙊为海丰王;

封朱瞻垹为新泰王。

登基没多久,朱高炽便病危,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就病死了。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的朱瞻基,也就是此时的皇太子,从南京奔丧到北京。

洪熙元年农历六月十二(庚戌),即公元1425年6月27日,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登基之后,对二叔朱高煦的赏赐,比起其他王府来,总是更加优厚。

朱高煦有所请求或者建言、涉及朝政时,朱瞻基都会曲从他的意愿。

朱高煦向朱瞻基要骆驼,朱瞻基就给他骆驼,并且给了四十头;

朱高煦向朱瞻基要马匹,朱瞻基就给他马匹,并且给了一百二十匹;

朱高煦向朱瞻基要袍服,朱瞻基就给他袍服……

朱高煦要什么,朱瞻基便给他什么。

这样的举动,非但没有让朱高煦欢心鼓舞,反倒使他疑心重重。

宣德元年农历八月初一(壬戌朔),即公元1426年9月2日,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派遣亲信枚青秘密潜行到京师,约英国公张辅做自己的内应。

张辅(公元1375年~公元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改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位太师。

关于朱高煦约张辅为其京师内应一事:

也不知道,朱高煦是如何考虑、如何计划的;

也不知道,朱高煦和张辅的交情如何,对张辅了解多少;

也不知道,朱高煦起事时与张辅有没有密约,有没有向张辅通气……

总之,这一邀约的结果是:

朱高煦派去张辅那里的亲信枚青,在黑夜之中,被张辅捉拿捆绑,张辅并把朱高煦造反的讯息立即上报了朝廷。

朱高煦当然不是傻子,他不会一个人独自造反。

除派亲信枚青潜入京师,约张辅为内应之外,朱高煦还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让他们在济南造反,以为响应。

另外,朱高煦还派人散发弓箭、枪刀、军旗等物资,并下令管制其可以掌控的诸卫所,要求诸卫所尽全力夺取其所在周边郡县的畜马。

同时,朱高煦还进行了机构设立、人事安排、职能分工、职衔授受等事项:

1.设立五军都督府;

2.人事安排与职能分工:

指挥王斌领前军;

韦达领左军;

千户盛坚领右军;

知州朱恒(《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七作“朱煊”)领后军;

朱高煦诸子(朱高煦共,十一子,第一子夭亡)各自分别监督一军。

朱高煦自己亲率中军。

汉王世子朱瞻垣留居守藩。

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分领四哨。

3.部署妥当之后,又进行授职:

授予王斌、朱恒等太师、都督、尚书等官。

御史李浚是乐安人,因为父丧,此时,他正在家守制。朱高煦起事后,召李浚前来,李浚已闻知其事,拒而未见。随即,李浚弃家奔走,变易姓名,抄小道赶赴京师,向朝廷上告朱高煦造反一事。

李浚言及:

朱高煦兵势汹汹,即日或可攻取济南,然后,就会率兵进犯帝阙。

闻报之后,朱瞻基马上升任李浚为行在左佥都御史。

接着,朱瞻基立即派遣中官侯泰(一做太)带诏书去见朱高煦。朱瞻基在赐书中言道:

前此,枚青来京,言及皇叔督责我之过失,朝廷并未相信。皇考至亲,今惟二叔一人;我所可信任依赖者,也只有二叔一人。小人离间我叔侄骨肉,至此,我不得不向二叔披露我心中对您的诚恳。小人无法离间至亲之情,但是,这类消息传播开来,还是会让民众惊惧怀疑,处理不好,可能还会有人乘机暗地里挑动事端。正因为有此种种,所以,我不能不赐书略致其意,以备祸患暗生。还请二叔明鉴!

就朱瞻基给朱高煦的赐书看:

一、朱瞻基在第一时间,并没有马上就将朱高煦证据确凿的谋反行为定性为大逆。

二、朱瞻基派人赐书朱高煦,似乎还是想缓和矛盾,不想大动干戈。

三、朱瞻基的这种让步,可以解释为对骨肉亲情的怜惜,可以解释为对叔父的惧怕,也可以解释为自信不足,还可以解释地为对朝廷实力的没有把握,又可以解释为对苍生的怜念,或可以解释为缓兵之计……究竟孰是孰非,最终的解释,总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未完待续)

庚戌哪几年,庚戌几月最好(1)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