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数和两位数用法的区别,两位数可以表示为二位数吗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7-03 08:20:59

数字的规范用法

关于出版物上涉及的数字(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容积等量值和数字代码)用法,国家标准GB/T15835-1995中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在新闻报刊中数字的使用要符合此标准。下面就结合例子来具体分析一下数字(包括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规范用法。
一、使用阿拉伯数字时须注意的问题
1.文章中的数字,除部分表示结构层次的序数和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等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余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新闻稿件中如遇特殊情形,或为了避免歧义,可以灵活变通,但全文体例应当统一。
2.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值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如,10.1%,22%~30%,1/3,1:500。
3.年份必须写全,不能简写。一些报刊上,类似“00年”“九五年”形式的年份简写经常出现,连新华社1998年3月16日通发的一份国家*简历中,也出现过“1941年至46年”“1988年至90年”等多处不规范的年份简写。
错误示例:早在08年前,此事便已提上议事日程,但提而不决,至今还是八字未见一撇。示例中“08年前”应为“2008年前”。否则,容易产生歧义,因为“08年前”也可理解为“8年前”。同理,1990年不能简作“九〇年”或“90年”。
4.5位以上且尾数连续为“0”的整数数值,在非科技出版物中,可以“亿”“万”作单位,但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为单位,更不能将“万、千、百、十”同时使用。如,234000000,也可写成2.34亿或23400万,但不得写作2亿3千4百万;3000万不得写作3千万。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为了便于定位读数或移行,作为特例可以同时使用“亿”“万”作单位。如,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5.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避免断开移行。
6.用阿拉伯数字写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小数点是齐底线的黑圆点“.”。如,0.01不得写成.01或者0·01。
7.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表示数值范围时,使用波纹式连接号“~”,前后必须加单位或其他符号,如,20%~30%,20℃~25℃,2万~3万。20万亿~30万亿元,不可写作20~30万亿元,因为“万亿”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写作20~30万亿,表示的是十位数20到30万亿。数值后面可接写“之间”,但不宜接写“左右”或“以上”,如,24℃~35℃之间不可写成24℃~35℃左右或24℃~35℃以上。
8.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据警方调查证实,在去年1月到5月,该赌博网站就有6万多条注册付款记录,总金额达200多万元。
9.物理量(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100kg~150kg,12.5m2,非专业性科技书刊的计量单位可使用中文符号,如,900克。非物理量的量词前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50.5元,260人。
10.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计时的时、分、秒,都要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元前260年,19世纪80年代,5时30分。现在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80后”,书面上一般不写作“八零后”或“八〇后”。
错误示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有声电影兴起,无声电影开始走下坡路。示例中“二十世纪”应改为“20世纪”,“二十年代”应改为“20年代”。
关于“年代”的用法, 我们主张参考2009年版《辞海》中词条“年代”的第三条释义。
年代:(1)时代。(2)年数。(3)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期的时段。起自0年,讫于9年。也有主张起自1年,讫于10年的。每个世纪的年代,从20年代(如1920-1929)到90年代(如1990-1999);一个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不称年代,分别称为“最初十年”(如1900-1909)和“第二个十年”(如1910-1919)。
11.部队番号、公文编号、印发日期和份数、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即使是多位数也不能分节。如,齐鲁晚报第102期总编嘉奖令,国家标准GB/T15835-1995。
12.文学作品中的数字问题。《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指出,本标准不适用于文学书刊和重排古籍,因此,文学作品没有特殊需要,是不能把汉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的。如,“白发三千丈”不能改为“白发3000丈”,“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能写作“不管3721”。
二、使用汉字数字时须注意的问题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二氧化碳,一律,九牛一毛,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个代表,七星瓢虫。
错误示例:影片中侵略者长驱直入,一路只见残垣断壁,荒草野径,你怎能不感到8国联军铁蹄的疯狂?示例中“8国联军”应为“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是一个定型词组,不是临时组合,因此不能写作“8国联军”。同理,“第三世界”不能写成“第3世界”。
2.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且其间不能用顿号隔开。如,三四万,一两年。
错误示例:别看她才4、5岁,还没跨入校门,可那一脸的机灵,实在讨人喜欢。示例中“4、5岁”应为“四五岁”。“四五岁”是对小姑娘年纪的不确定推断,表示大概,因此数字不能写作阿拉伯数字,也不能用顿号将其分开。
3.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如,几百年,十几天,一千几百次,几十万分之一。
4.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记者用一上午的时间,走访了十多家大型超市,采访了二十余名顾客,详细调查了约三十种问题商品的撤架情况。
5.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和中国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要求使用汉字。如,康熙辛卯年三月十二日,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年三十。
错误示例:秦文公16年,秦国终于击败了西戎,收复了西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示例中“秦文公16年”应为“秦文公十六年”。“秦文公十六年”属于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不应与公历混用,也就是说不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可以用汉字表述,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
6.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中的数字要求使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以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一律不加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言,需要加时,引号只加在数字上。如,“一二?九”运动(12月9日),“一?二八”事变(1月28日)。
7.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如,一个人,四个项目,五个百分点。
关于“二”“两”与“俩”的辨析
在新闻稿件中,汉字数字“二、两、俩(liǎ)”经常出现,虽然“二、两、俩”在意义上有共通之处,如,夫妻二人,夫妻两人,夫妻俩,但是,它们在使用中也有差别,有时可以互用,有时却不能互用。三者当中,“二”与“俩”一般不会混用,下面我们只对“两”与“二”“两”与“俩”的用法进行区别。
一、两与二
1.当作数字或在数学中,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一加一等于二,一元二次方程。
2.序数、小数、分数中用“二”不用“两”。如,第二,二哥,零点二,二点五,二分之一,五分之二。
3.“两”表示数量时可以直接和个、本、件、只、条等量词组合,但“二”不可以。如,“两个孩子”“两条腿”“两头牛”。
4.“两”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二”不可以。如,请您说两句,过两天再说,有两下子。
5.在一般量词前个位数用“两”不用“二”,多位数中的个位数用“二”不用“两”。如,两个钟头,去了一百二十余人。
6.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通用,只是在质量单位“两”前用“二”不用“两”。如,割了两斤肉(或者说“割了二斤肉”),二两油(不能说“两两油”)。
7.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千、万、亿及以上多用“两”,如,二百二十二,两千元,两亿人口。但首位以后的百、千、万前多用“二”,如,三万二千二百人。
二、两与俩(liǎ)
1.“两”是数词,“俩”是由数词“两”和量词“个”组合成的数量词,即“俩=两个”,因此“俩”字后不能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如“俩小孩”就是两个小孩的意思,如果写作“俩个小孩”,就成了“两个个小孩”,成分多余。
一般来说,用“两个”的地方,都可以替换成“俩”。如,“两个人”可以写作“俩人”,“两个学生”可以写作“俩学生”。在口语中,“两”与一个量词组成的数量词大都能替换成“俩”。如,“两支笔”可以说成“俩笔”,“两只狗”可以说成“俩狗”。但不能用“两个”的地方,就不能替换成“俩”,如不能把“两天”说成“俩天”。
2.“俩”和“两”都可表示约数,有不多的意思,如,就这俩人,有俩钱,简单说两句,吃两口饭。
关于数量增减表述方式的辨析
关于数量增加或减少的表述,在新闻稿件中经常遇到,往往会因表述不清或者表述有误产生歧义。一般来说,表示数目的增加时用倍数,表示数目的减少时用分数。
一、在表示数量增加时常用倍数,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增加到几倍”是表示变化后所得的数量是原数的几倍,即等于原数量几倍的意思。例如,现在的产量增加到原产量的2倍,就是现在的产量=原产量×2,即过去为1,现在为2。与此意义相同的表述还有“是几倍”“为几倍”“增加为几倍”“涨到几倍”等。
2.“增加了几倍”是表示增加部分的数量是原数的几倍,即“多了几倍”的意思,例如,现在的产量比原产量增加了2倍,就是现在的产量=原产量+原产量×2=原产量×(1+2)=原产量×3,即过去为1,现在为3。与此意思相同的表述还有“增加几倍”“大几倍”“多几倍”“增大几倍”“多增几倍”“涨了几倍”等。
3.“增加了”不包括底数,“增加到”包括底数在内。如,由2上升到4是“增加了一倍”,也可以说“增加到两倍”。
4.“翻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倍,“翻n番”就是基数乘以2的n次方。以1为基数,翻一番是1×2=2,翻两番是在2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1×2)×2=1×22=4,翻三番是1×23=8,以此类推,翻五番便是32。
数目增加除了用倍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如,“今天来参加活动的人数比昨天增加了一倍”也可表示成“今天来参加活动的人数比昨天增加了百分之一百”。
二、在表示数量减少时常用分数,减少是往小里说,不能用倍数表示。
1.“降低到百分之几”,是表示变化后所得的数量是原数的百分之几,例如,现在的产量降低到原产量的60%,就是现在的产量=原产量×60%,即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为60。
2.“降低了百分之几”,是表示减少的部分是原数的百分之几,例如,现在的产量降低(或降低了)60%,就是现在的产量=原产量-原产量×60%=原产量×(100%-60%)=原产量×40%,即如果原来为100,那么现在为40。
数字差错的三大类型
在新闻报道中,数字能够直接、公正地反映客观事实,是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使用数字时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以下结合编校工作中的实例,对新闻稿件中常见的数字差错进行归类和分析,以期提高对数字使用的敏感度和正确性,尽可能地杜绝这方面的差错。
一、时间类数字差错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因此时效性是一个重要特征,时间概念的准确直接关系到新闻的真实性,这类差错却经常见诸报端,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年月日方面的差错。日期方面的差错在新闻报道中较常见,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某晚报2012年2月17日见报的一篇报道在副标题上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昨召开”,在新闻报道中却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17日召开”,标题与文中时间不统一,让人搞不懂会议到底是16日还是17日召开的,而事实上会是16日开的;某日报2009年2月6日某文中提到元宵节举办花灯展的时间是“2月8日至14日(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二)”,此处括号内的农历时间明显出错,“正月十二”应为“正月二十”。这都属于记者在写稿时粗心大意造成的。现在的报纸大都是日报,编校工作都是提前一天做,有时会因为编辑潜意识中对事实发生日期与见报日期出现混乱而导致差错,例如,某省报在社论中说:“省×届×次人大会议今日开幕了!”其实是“昨日”开幕的。以上的错误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新闻出版业受浮躁风气影响,所造成的“严肃、严谨、严格”学风的削弱甚或丧失。
即使不是新闻报道,生活中其他的文体形式中的时间差错也要不得。例如,曲靖市罗平县某村村民接到法院一张传票,一看出庭时间顿时傻了眼,上面清晰地写着应到时间为“2011年2月30日9时”,估计该村民永远等不来开庭了,因为2月份根本就没有30日。
2.世纪和年代方面的差错。关于世纪,主要是把18××年误作18世纪,依此类推,将19××年误作19世纪、20××年误作20世纪。公元元年至99年为一世纪,100年到199年为2世纪。依此类推,18××年应是19世纪,现在是21世纪。年代方面,在进入新世纪后,涉及1980年的,容易写成“80年代”,忽略了世纪单位,正确的表述是“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也可表述为“上世纪80年代”,但我们主张使用“20世纪”而不用“上世纪”,因为对于当下的人来说,上世纪指的就是20世纪,但百年乃至上千年以后,后人翻阅我们现在的报刊资料时,不得不换算时间,难免造成不便,甚至产生错误,不如我们现在表述时就采用准确的说法。
3.月份方面的差错。在这方面,主要是转月时容易出错,稿件中每个月的前几天提到上个月的事情时,一定要加上月份,如2月1日见报的报道中如果提到上个月的事情,就应该在日期前面加“1月”。遇到转年时同理。
4. 农历方面的差错。许多报纸在报头刊登农历时,有时在大小月上会出错,如某省报将2011年1月4日所对应的农历时间写成“庚寅年十一月三十”,要知道那个月份是农历小月,没有三十,正确的农历时间应该是“庚寅年十二月初一”。
二、数量类数字差错
1.用倍数表示数量增加。
错误示例:全省高校校园面积达到12835万平方米,是扩招前的5.4倍。此篇新闻标题是“校园扩大5.4倍”,上文原稿内容要表述的是全省高校校园面积“是扩招前的5.4倍”,“是几倍”表示扩大后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倍,“扩大几倍”是表示扩大后的面积比之前多了几倍,所以扩大多少倍一定要减去基数,可见标题正确的表述应为“校园扩大4.4倍”。
2.涉及万亿等单位的数字。
错误示例:记者看到,高新区居民在该院住院时,设600元起付线,1万元以下报销40%,1—??3万报销45%,3—5万报销50%。从文中数字从1万递增的趋势来看,“1—3万”“3—5万”分别指的就是“1万—3万”“3万—5万”,连接符前的数字后之所以必须加单位“万”,是因为不加“万”容易产生歧义,“1—3万”也可以理解为1元到3万元之间,这就导致与新闻事实不符了。涉及万和亿的数量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不当就会夸大或缩小事实,引起极大的误会。
3.文题不一、数字失实与不合逻辑的数量。
错误示例1:老板张某称他放在床上钱包内的20000万现金不翼而飞。这篇报道的标题是《想学驾驶没有钱 偷走老板2万元》,标题中的“2万元”与示例中所提的“20000万现金”相去甚远,而根据原稿上下文,丢失的现金数实为 2万元。
错误示例2:“择偶困难症”代表三:唯精神女,出镜人物:小楠(女,3岁,文员)。示例中小楠的年龄有误。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是《你有“择偶困难症”吗》,针对的是成年大龄女性,小楠如果3岁,连话估计都还说不利索,怎么能成为文员,又如何知道择偶?此处不仅数字严重失实,而且不合逻辑,经查原稿为“33岁”。
还有一些稿件中,明明说的是“需要注意以下五方面”,但在文中数来数去,只有四方面,或者出现了六方面,又或者某一方面的序号出错,如没有“第三”直接跳到“第四”。
三、其他类数字差错
这部分内容较杂,包含很多方面,例如有常见的报头、报眉、期号、版号(尤其是1版导读提示的版号)的错误,也有电话号码(如手机号原本有11位,但是稿件中只有10位)、彩票号码(当期中奖号码登成了往期的)、产品价格(单价中的小数点标错了地方或者斤与公斤标注不明)等的错误。这些数字无规律可循,也无法依靠逻辑进行推理,所以出了错很难发现。然而这些信息读者关注度较高,一旦出现偏差,不仅会给这方面有需求的读者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降低报纸的公信力。这就要求编校人员在工作中细致严谨地对照原稿,认真核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