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这个词和主要地理区域都在今河南省有争议吗?用公认的资料来看比较客观有力
维基百科如是说:中原是汉族传统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名河洛、中土、中州,后被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国古代的地缘思想中,起源于中原的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华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称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中游及下游流域地区,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区以洛阳为中心,包括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狭义上即是指河南省。广义上则包括“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陕西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五省全部以及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周围地区。
除了上述狭义“中原”,东至黄海、北至燕山–戈壁沙漠、南至淮河–秦岭、西至流沙的地域,都属于广义上的“中原”
维基百科中的中原范围
再来看百度百科这样描述: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 、西汉、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中原这两个字出现很早。殷墟甲骨文中有“中”字,西周金文中有“原”字。据古字形分析,“原”就是泉源丰沛、适合生存的地方;“中”字,本义为徽帜。甲骨刻辞多有“立中”之辞,立中就是建旗。由此可知,中即是位居中央、八方来汇的地方,是聚众谋议、定夺大事的地方。
中原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的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与今义基本相同。它直接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一个地理区域。
定型:
《文选·谢灵运》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李善注:“中原,谓洛阳也。”
段宏振对“中原”概念作了比较系统的厘清。他认为,中国即指中原,自然地理意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地理意义上包含相对于周边蛮夷戎狄而言的中央地区,综合起来而言,系指华夏族群集中居住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的黄河两岸地区,广义的中原指以河南为中心的周临地区。从考古学角度说,中原即指中原考古学文化区。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000年,中原都处在孕育期,自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的夏代,中原才初步形成。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河洛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
国际和国内两大百科中,对中原的定义都一致,今天的专家学者也是如此认定,区位也写的很清楚,可见古代的中原主要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时间跨度上,自殷商时便有了中原的概念,而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间内,广泛被认可的中原地区都在今河南省境内,直到今天的河南省依然被称为中原。从古至今的名诗名句中,凡是有明确中原二字的,都是指今主要河南省区域,不应该存在什么争议的。
但明代曾经有本书《葬经翼》中有段话十分著名: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但书中原话是: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
这位医师对河南是中原也没有异议,是天地之中的核心,但误导了一些没看过全文的朋友。况且这本书是医书,年代明代,可以说在学术权威上没什么份量。
还有一些地区或多或少可能存在过中原的称谓,但要么是昙花一现,要么是小众概念,主流媒体都查不到。
总之,当今称谓时间最长最早,认同最普遍的中原,都指向河南,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文化,河南省如果都不是中原,那其他地方更不可能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