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对货币的需求?传统教科书中的解释是因为交易的需求,最终导致人类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是唯一解释么?或者这种解释符合现实吗?
最近通过一本有关货币理论的书,了解到了另一种对货币产生的解释,让我们对比一下两种解释,哪种更有道理。
由于历史上真实货币的产生过程已经消失在了人类的幼年期,一个早于文字的时代,所以现代人只能通过推断去发现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进而找到货币的本质。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教科书曾介绍过货币产生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当前主流经济学认可的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基于交易的,因为有交易的需求,货币才产生的。
当时教科书上还举例描述了这一过程。在原始社会随着物质的积累,生产有了盈余,人类有了互相交易,互通有无的需求,如用羊换小麦等,为便于衡量价值,人们开始使用贝类、金属等商品交易,逐步演变为现行货币。
这种观点来源于门格尔,并由此产生了货币金属论。在主流理论中,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是一种交易的媒介,我们更熟悉的名称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人们都愿意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
主流理论认为当人们有了生产剩余,产生了交易需求,开始是以物易物,为降低交易成本,逐步有多种不同的商品在不同地区被人们当做这种特殊的商品,之后随着交易的不断发生,由于贵金属如金、银等自身的属性更适于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逐步成为了唯一的定价商品,而政府会为这些商品加上特殊标记以确保其质量,随着交易的发展扩大,对货币便捷性的需求又导致了信用货币的诞生,替代了金属货币。
在主流货币解释中,货币解决了交易成本问题,当货币正常在交易系统中运行后,就对货物交换比率没有影响了,此时货币就只是交易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因此货币在该理论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交易媒介,并基于这一功能去推断货币的源流和发展。基于主流理论解释的货币的根本功能--交易媒介,货币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由私人间交易自发产生的,不需要政府主导参与,是一种自发的秩序。
上述是我们曾经学过的货币产生的过程,也是现在主流货币理论给出的解释。与上述主流理论相对,非主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债务而不是商品,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是政府机构确立的记账工具,例如政府税收,政府确定的货币才能成为税收货币,并具有支付功能。
由于将货币视为一种债务,就要从债务角度来解释货币,此时,记账功能成了货币的主要作用,计量、清偿债权和债务等,而交易媒介的作用只是货币作为国家管理记账的体现。以债务视角来看货币,其体现出了社会的债权债务关系,是经济生活中重要的决定部分,而债权和债务需要平衡,此时需要政府提供最后的信贷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这样国家就有了参与和调控经济的权利。
通过将货币视为债务,可以衍生出另一套货币产生的历史。在这种视角下,货币就成为了计量债务的单位。在人类从原始平等社会向有产阶级社会的变动过程中,上层阶级通过政府机构向下层阶级强加债务,实现下层资源向上层的转移,故而货币应该早于市场产生,即先有信贷体系,后有金属货币,而以物易物的交换属于边缘的交易方法。
按照我的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早期的原始平等社会逐步今如阶级社会,在这时上层需要从下层汲取资源,通过货币-债务形式来计量资源,伴随经济发展,货币也成为了政府影响经济的重要手段。
相比传统的主流理论对货币的理解,新的解释是与其截然相反的。传统的理论将货币视为特殊的交易商品,是由市场自发产生,政府在其中不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理论中,货币不再是商品而是债务,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产生的,在其中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通过货币政策也能对经济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做为一个经济学门外汉,无法判断两种理论的优劣,但新的解释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思路,您认为哪种解释更合理呢,期待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