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鼎盛时期的特点,古代礼仪发展的五个阶段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0-30 04:09:41

宴会

例如宾、客,甲骨文里的宾,上面像屋形,下面从人从止,意思是客人来到屋下,即宾客到门,本义是客人或者贵客。《仪礼·士冠礼》:“主人再拜,宾答礼。”是指以宾客之礼相待。客,比甲骨文稍晚的铜器铭文里有此字,上部像屋子,下部“各”是到的意思,即从外面而至,亦即有人自外而入,即所谓拜访。由此可知,在阶级社会初期人际交往的频繁,华夏民族好客的古风又如“契”字,上部的像木棍,三是刻成的印记,“丰”像一条木棍上刻成印记,这就是古时的契据。“刀”为刻的工具,“大”为大小的大,即大家必须公正、自觉遵守,任何一方不得私自随意在棍上刻划。

礼仪鼎盛时期的特点,古代礼仪发展的五个阶段(5)

甲骨文

说得直白些,如甲向乙借了三把石斧,则在木棍上刻三条横道,将木棍对着刻痕剖分为二,各执其一,甲奉还时,拿出自己所执一半契与乙验合,以证借和原物相符。所以,春秋战国时代有人捡到判契,高兴得发狂,以为天外飞来横财此相当于现在的借贷交际礼仪。这种礼仪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大宗买卖时,双方所立约据的末尾一定会写上:恐此后口说无凭,立此契据是实。如果说夏以前的交际礼仪还无法摆脱史前传说的嫌疑,那么被公认为信史的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典籍上所载商、周礼仪,有大量的出土文物佐证,是不容置疑的。

礼仪鼎盛时期的特点,古代礼仪发展的五个阶段(6)

石斧

这三个朝代所处的阶级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对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从出土的ト骨、礼器和殉葬品以及传世的文献资料来看,足见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在诸多频繁的祭祀中又有等级身份的区别,于是交际礼仪的内容和形式,在尧、舜时代一脉相传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关系,而且形成传统,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礼仪的书,就是周初之时“周公制礼”所流传的周礼。《礼记·明堂位》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摄政于成王。”

礼仪鼎盛时期的特点,古代礼仪发展的五个阶段(7)

祭祀

通常认为传世的《周礼》和《仪礼》就是周公的遗典,并与其释文《礼记》同为后儒的经书,总称“三礼”。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仪礼》是先秦时代部分礼制的汇编,所以包容交际礼俗看来是不应怀疑的。因为《仪礼》所讲为士所习的礼节,汉人称为《士礼》或《礼经》;又因其所讲为具体仪节,不是礼的意义,晋人改称为《仪礼》。以上情况说明,《周礼》和《仪礼》未必全出自周公之手,史传的周公制礼,可能颁布了一套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典章制度,即礼制,构成了《周礼》的原始形态这套由周公奠定的典章制度。

礼仪鼎盛时期的特点,古代礼仪发展的五个阶段(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