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陈香薷5克(后下),藿香叶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草豆蔻5克,半夏10克,黄连粉2克(冲),鲜芦根20克,鲜荷叶半张,益元散10克(布包),杏仁10克
4. 燥热在卫
多见初秋,天气偏热,或久晴无雨,秋阳曝晒,天气温燥,感之而病,证以发热为主,且微有恶寒,头痛少汗,干咳少痰或痰黏成块,咽干鼻燥,甚则鼻衄唇裂,口渴喜饮,舌质红而苔白且干,右脉洪数或弦细数,可用润燥疏化方法,方如清燥救肺汤加减。
处方
北沙参10克,川贝母6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栀皮6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
上述皆属宣郁疏卫清解方法,邪祛则营卫调、三焦畅,皮肤微有小汗出,达到“在卫汗之可也”的目的。
另有在卫分阶段,而治疗失误,或体弱正气虚弱,或因挟湿、或为湿热、或属暑湿蕴热,由于饮冷、贪凉、或因热而恣食冷饮,或过服寒凉而成湿阻、凉遏、寒凝、冰伏者,此四类都是因湿阻而寒邪遏阻中阳,重轻等级不同。
必见胸满闷而痞堵特甚,或气短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则四肢微冷或厥逆,皆属湿阻而正气受寒凉所遏制,阳气不通,卫失宣畅,舌必白滑润腻,面色多淡黄、苍白,脉象以沉涩、沉迟、沉细或弱为主。
可用辛微温、或辛温、或辛香,以宣阳透邪为主。药如香薷、藿香、苏叶、生姜等。
若素体阳虚,气分又衰,邪为寒凉遏阻,甚致寒凝、冰伏,卫分证未罢兼见胸闷、痞堵、面苍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润腻,急用辛温通阳,以开寒闭。宜用桂枝、干姜、苏叶、草蔻、生姜等。但用量宜当,俟闭开邪透即可。
四、“汗之”的禁忌
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属轻浅,用药宜辛凉轻清,切不可辛温发汗,否则伤阴助热,发为昏厥之变;亦不可早用甘寒、苦寒,防止引邪入内。
若用升阳发散,则迫血致衄或外发斑疹;若用大下,则克伤脾胃,而成洞泄;若早用滋腻,则阻滞气机,邪不得透,病无愈期。
五、临床病例四则
- 病例1
孙某,7岁,1976年3月(温毒)
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干,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
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处方
薄荷2克(后下),杏仁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前胡6克,片姜黄6克,浙贝12克,茅芦根各24克,焦山楂12克。二剂
连服两剂,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元参24克、赤芍10克又三剂而愈。
- 病例2
邵某,女,57岁,1980年5月3日(阴虚感温)
形体削瘦,面色黑浊,素质阴亏,津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
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
处方
肥玉竹10克,嫩白薇6克,炒栀皮6克,淡豆豉10克,苦桔梗6克,前胡6克,沙参10克,杏仁6克,茅芦根各10克。三剂
三剂之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三剂而逐渐痊愈。
- 病例3
王某,女,41岁,1965年8月10日(暑湿)
身热四五日,头晕且沉,微有憎寒,胸闷泛呕,呕吐恶心,舌白苔腻根厚,两脉濡滑而数,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暑热挟湿互阻不化,拟以芳香疏化方法,防其连热增重,饮食寒暖诸宜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