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典型的文科生,当年被数学折磨得死去活来。只要一考数学,就手心出汗,头痛欲裂。发誓大学之后再也不学数学,报考大学时专门选了一个彻底不需要学数学的专业。
大学毕业十几年之后,才终于不再做考数学的噩梦。不会再梦到考数学因为忘了带笔,或者彻底看不清题等种种等情形急得从梦中醒来了。
原本以为和数学的“缘分”这辈子就彻底结束了,但万万没想到,因为儿子上学的原因,我这个文科生又开始把数学捡起来了。
不过,这一次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也因为幼儿数学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所以做起来似乎还没那么难,甚至从孩子的点滴进步中,还琢磨出来一点趣味来。我之前还写了两篇文章谈如何教孩子数数。
语文老师教数学(之一)语文老师教数学(之二)(可以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阅读这两篇文章)
这个算是“语文老师教数学”系列的第三篇,谈谈关于我如何教儿子学习一百以内加减法的问题。
10以内加减法是学校老师教的。我差不多是从20以内的加减法开始介入。因为某一天,数学老师特别当面对我说,要注意帮助孩子加强口算练习。我儿子在口算上速度太慢,常常班里同学都做完了,他还有还些题没有完成。
我开始观察他做口算题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因为他从心里有一点恐惧和厌烦,所以就在写的时候把数字写得很大,很乱,有一些算错了要重新计算的,他会把前面的错误答案涂成黑疙瘩。
于是,我先从数字的书写开始,告诉他要把数字的大小写得比较适当,如果出错,就简单一笔划掉,然后接着后面再写正确答案。要知道虽然每一笔用时不多,但是笔尖的每一次滑动,都在消耗时间,只有尽可能减少笔尖滑动的距离,才不会浪费更多时间。
以后每一次做计算时,我都先带着他一起来写几遍从0到9这10个数字,越熟练越好,这样就能减少时间的浪费。
接下来,在计算时,除了常规的纸上计算,在平时带着他走路时,也会带着他做这样的口算练习,其中特别注意练习1 1,2 2,3 3……直至10 10这几个数字的加法,目的是让他熟记这些特殊的情形,对其他的计算发生辅助作用。
比如,牢记了5 5=10,在计算5 6时,就可以想这是5 5之后再加1。
除此之外,还会列表帮助他发现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像下面这样的表格:
这样一些规律在成人看来很简单,似乎不言自明,但是对小孩子来说,则需要慢慢带着他去发现。不是要直接告诉他,而是要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总结相应的规律。
比如,他要通过研究,发现加法交换律;发现加1之后,就是紧挨着的那个比原来的数大1的数;发现相同数字相减的结果都是零;发现紧挨着的两个数字大减小的结果都是1;发现用10减去相应的10以内数字的递减或者递增的规律等等。
就这样每天不断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忽然有一天,儿子和我说,“爸爸,我觉得20以内的加减法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原来,他口算的速度现在在班里已经不拖后腿了,非但不拖后腿,还能时不常地做完之后,东张西望一下,看看别的同学在那里奋笔疾书。我知道那种感觉一定很不错。
再后来,就是100以内的加减法。按理说,100以内的加减法似乎不必再做过多的训练,只要20以内的会了,100以内的自然也就应该会了。但是,在实践中却并不完全如此。我儿子依然感觉到一些困难,所以还需要我这个数学曾经学得很烂的爸爸出手帮助一下。
首先,我每次先让他做20以内的加减法热身,然后才开始做100以内的加减法。
为什么如此,儿子最初不大明白,觉得是增加了任务量。
我告诉他,之所以先做20以内的加减法,是因为100以内的加减法需要的计算能力都隐藏在20以内的加减法之中。
如果是加法,无论什么样的算式,个位无非都是从0 0开始,直到9 9,有一些需要进位的,十位数就变成了X X 1的情形;
如果是减法,无论什么样的算式,个位最小也都是从0-0开始的,如果需要退位,则最多可以变成18-9,这时十位数就变成了X-X-1的情形。
就这样,每次先算20以内的加减法热身,然后再做100以内的加减法,效果还不错。
其次,我特别注意提示他一道计算题,不只有一种方法,除了常规的方式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可能有的简便一些,有的复杂一些,但都可以试试,条条大路通罗马。
比如,计算92-39=?这样的算式时,我就会对儿子说我们不妨给他们每个人都找一个帮手,变成这样:92 1-39 1=?,他们还是公平的,算式一简化,就变成了93-40=?这时候就不再涉及退位的问题,而且个位数是减0,计算起来就更方便了。
又比如,计算48 39=?时,我会说我们也给后面的一个数字填一个帮手,变成48 39 1=?简化一下,就成了48 40=?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再进位了,也更方便计算了。但需要注意那一个帮手是我们临时帮他们添上去的,算完时候还要记得把这1个去掉才行。
再比如,计算53-24=?时,我就和他说我们可以先消灭23个对手,然后再消灭一个,你看看是不是更简单一些,变成53-23-1=?也可以换另外一个思路,我军这方面增加一个帮手,变成53 1-24=?但要记得这个帮手在最后要把他去掉,要不然对对手不公平。
至于什么样的情形该增加帮手,什么样的情形该去掉帮手,什么样的情形该先消灭一部分,再消灭另一部分,增加几个,去掉几个,等,我不帮他总结,需要他自己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规律。
再次,在给孩子讲解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将抽象的数字计算转化为带有数量单位或者带有具体情境的计算,因为这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这种数字的具体应用更能让他从中找到成就感。
比如,我给他测量身高,他高为129厘米,我说我174厘米,然后我就让他算算他比爸爸矮多少厘米。
又比如,在看恐龙书时,常常涉及到恐龙的各项生理数据,我就会问如果双腔龙身体长是62米,马门溪龙体长是21米,那么双腔龙比马门溪龙长多少米。
再比如,爸爸和你这次吃饭花了75元,上次我们吃饭花了114元,两次一共花了多少钱。
这样一些具体的应用,虽然有一些已经超出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但他仍然算得津津有味,而且常常比单纯的数字算得又快又好。
最后,我还特别有意识地注意数学概念的引入和深入挖掘。而不是单纯训练计算,还会专门找来适合小学生读的数学科普读物来反复阅读,反复讲解。
比如用《汉声数学图画书》,给他讲“数字是怎么来的”等知识,让他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虽然这样的概念的引入和深入挖掘,短期内看不到什么特别的效果,但我相信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除了这些方法,在训练量上我也注意一些调控。
虽然从心里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马上帮他把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打通关,然后我就省事儿了。但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在训练量上多多益善,太多了反而加剧他的畏难情绪。所以采用小步快跑,少量多餐的办法。
比如,不是一次做100道题,而是一次做50道题,甚至一次只做20道题。这样化整为零,就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他的畏难情绪。
当然,因为时间精力的原因,有时候是孩子,有时候是我自己,坚持得不够,所以在数学口算这个问题上,我们做得还远算不上出色,还在艰难跋涉的路上。
但是我知道,这个事情务必要高度重视。
儿子有时会问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些数字的计算,不学数学行吗?我就让他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一件事情完全不需要数字,完全和计算不沾边的呢?说实话,还真想不到,任何事情总会多多少少和数字有一些关系。
我也知道,对数学学习而言,在小学阶段形成“数感”,和语文学习中形成“语感”一样重要。如果数感的训练不能抓住关键时期,很好地落实下来,那么这笔欠下的账迟早要还,甚至很可能因为错过了关键期,根本没有可能还清这笔账,因为背负着债务时时被追债的感觉会非常难受。
写下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回顾我如何教儿子口算,更是为了给自己加加油,鼓鼓劲儿,要再咬紧牙关坚持一下。一旦帮助孩子把这个打通关,后面我会省很多事,少操很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