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可能性几何?二次感染是否会带来更高的重症或死亡风险?
已发表的多项研究认为二次感染不会造成更高重症或死亡风险。与首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造成重症的风险甚至会更低。但是,我们仍需关注高龄人群、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高风险人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指出,无论是首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都会使这些高风险人群面临重症甚至死亡风险。
但是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远远不足。二次乃至多次感染新冠病毒是否会对免疫系统造成隐蔽却长期的伤害?二次感染是否会提高罹患“长新冠”(long covid)的风险?一篇近期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文章指出,学界对此尚未有定论。
二次感染≠复阳,仍需关注脆弱人群
近期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南都记者注意到,部分感染者混淆了“复阳”和“二次感染”两个概念。
“复阳”是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呈阴性之后,短期内(2-3周内)再次检测又呈阳性。通常认为,这时检出的是部分病毒片段,并非完整的病毒,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此前联防联控发布会上曾指出,总体来看,“复阳”是新冠病毒感染相对常见的一种情况,传染性极低,不必恐慌。
“二次感染”则是指感染者彻底康复后,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已有研究显示,新冠二次感染通常发生在首次感染3-6个月及更久之后,主要是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保护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因此,既往感染者可能在3-6个月后,再次感染同一个毒株,或感染具有免疫逃逸特点的变异毒株。其中,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年轻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妇和一线卫生工作者更容易发生新冠二次感染。
据财联社报道,在4月20日举办的“感染免疫高峰论坛(2023)”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呼吁,应对新冠二次感染时,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晓蓓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应关注高龄人群、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高风险人群。
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新冠感染及二次感染的最佳方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发布的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显示,已感染但未完成基础免疫人群,可以在感染三个月后进行新冠疫苗接种。
多项研究证明二次感染不会造成更高重症风险
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可能性几何?是否会带来更高的重症或死亡风险?
月初,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布了广东省疾控中心等联合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368名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的人中,有104人二次感染,新冠二次感染率总体达28.3%。其中,两次均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人占18.4%。在104名二次感染者中,96.2%的人出现症状,但总体而言症状较轻,仅7.7%的二次感染者需要医疗干预(sought medical attention),且未发现危重病例。结果表明,二次感染并未造成更高重症或死亡风险。
今年2月,另一篇发布在《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的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这篇文章集合分析了19项研究中34375例二次感染者的情况。结果显示,约94%的二次感染者为无症状或轻症,仅0.62%的二次感染者为重症或危重症。文章还指出,与初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者重症风险降低了86%,这可能与初次感染后形成的免疫保护有关。不过,这一研究并未区分感染者所感染的病毒毒株。
总体而言,多数研究支持二次感染不会造成更高重症或死亡风险。与首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造成重症的风险甚至会更低。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表示,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目前主要以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重症病例很少。
但是,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如高龄人群、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二次甚至多次感染可能会为其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风险。
一项针对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接受治疗的50万新冠感染者的研究表明,大约10%的人感染了两次到四次新冠病毒,每一次感染都会造成其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这50万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63岁,大部分为老年男性,且多数人在感染前存在健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研究结果并未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验证。
对此,王贵强在发布会上强调,要高度关注高龄老人,以及没有接种疫苗的、有基础病的人群,避免感染或者减少感染风险。无论是变异株感染还是二次感染,都会使这些重症高风险人群面临重症甚至死亡风险。
国家卫健委:目前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在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介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他指出,“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针对新冠病毒,“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 刘清说。
(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网、财联社)
采写:南都记者 赵霖萱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