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考。
近年来,作为超大城市的北京,已经率先从末端执法前移为源头管控。10年间,煤炭占北京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5.2%下降到1.4%;新建民用建筑在国内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可新增“碳收入”,个人骑行共享单车可获得绿碳积分;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落户城市副中心……
走进“双碳时代”,每个企业和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被赋予了一个“碳账本”,大家的生动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了生动的实践注脚。
2022年9月22日,温榆河公园,小朋友走进童趣碳知园、一“碳”究竟、聆溪入画、低碳生活、碳心广场等园内景点,聆听全球变暖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碳源碳汇中和方式,学习节能减排妙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创新上线“个人碳账本”,北京让减碳“看得见”“摸得着”
徐彬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科创企业上班,从家到地铁站大约2公里。以前为了赶时间,这段路她都会选择开车。去年夏天,她无意中在地铁站内看到“北京绿色生活季”的宣传海报。扫码、注册,简单几步,一个专属于她的“个人碳账本”就这样被开启了。
市民徐彬的上班之路。史喻 摄
每个绿色行为的减排量,都被量化到克。骑行共享单车,可以获得每公里250克的减排量;点外卖选择“无需餐具”,每次可获得45.72克减排量;物流使用电子面单,可获得5克减排量……这些都会被记录在个人碳账本小程序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
“现在每天我都是骑车去地铁站,这样一次就能得到2个积分。攒够积分去兑换共享单车的月卡,还能继续减碳。”从一开始的好奇、有趣,到后来每天参与。慢慢地,徐彬养成了很多新习惯:平日里尽量电子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自带杯子购买咖啡,自备袋子去商超购物;周末全家出行,垃圾也会分类投放……看似简单的小举动,却可以为绿色生活作出大贡献。
徐彬的个人碳账本显示:在上一年度绿色生活季活动中,她共累计减排19.29千克,被授予“减排小生”称号,“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我肯定还会继续参加!”徐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