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个人碳账本。史喻 摄
从2022年8月10日到9月10日,短短一个月内,共有636万北京市民开通了个人碳账本,有5次及以上减排行为的市民达到269.7万人,推动实现减排行为8800次,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约4万吨。
去年上线的“北京版”个人碳账本,将食、住、行、游、购等领域的减碳足迹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在碳账本的设计上,我们也是结合了北京的城市特点,包括了共享单车、外卖、出游、购物消费等等,也是希望打造一种‘北京模式’,全面记录我们的碳足迹,引领大家更好地践行绿色生活”,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宣传培训部部长武德俊说。
2022年8月10日,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正式启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让每一次低碳绿色行为都能被记录、被看见和被肯定,个人碳账本的正向效应也在不断释放。仅在去年绿色生活季活动期间,北京家电卖场销售一二级能效家电累计达到2.94万件,拉动全市绿色消费达1.54亿元。
从首批试点到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北京碳市场交易火热
早在启动“个人碳账本”的10年之前,北京就作为全国7个试点省市之一,率先开启了企业法人间的碳排放权交易。
这一新兴交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交易前,主管部门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如果A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量低于配额,就可以把“富余”的配额在市场中出售;如果B单位的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就要以市场价格从其他单位购买配额,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北京绿色交易所通州办公区。北京市绿色交易所供图
“在碳排放履约过程中,我们是经历了配额不足到配额盈余的过程。”北京公交集团科技信息部副经理刘宝来介绍说,集团在2016年被正式纳入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范围。入市的前三年,集团每年都要额外买碳,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我们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通过逐步采用新能源车辆替换老旧车辆,2019年起,公交集团碳排放配额终于有了盈余。节省买碳成本是动力,出售多余配额也大大激发了企业潜力。“2021年和2022年碳排放履约期间,集团将盈余的配额在北京市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公开交易,先后完成挂牌80次,成交42笔,活跃了碳交易市场的同时也为公司获得了收益。”刘宝来说。
数据显示,通过“油换电”低碳转型,与2016年相比,2022年北京公交集团能源消耗减少了3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万吨,柴油消耗量由25万吨下降到10万吨以内。
作为北京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德文看来,一个稳定运行的碳市场,有三个最重要的要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金融化的市场产品以及包容性的市场监管,“我们觉得北京的碳市场应该说是完美符合了这些特点。”
目前,直接与间接排放二氧化碳5千吨(含)以上的单位都被纳入管控。而且不仅工业企业在控排之列,公交地铁、商场饭店,甚至高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无一例外。截至2022年底,北京碳市场重点碳排放单位约1000家,为全国试点区域之首。
北京碳市场已经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额、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为基础,绿色出行减排量等多种产品共存的市场格局,包括回购融资、置换等在内的多种交易结构也日趋成熟。
北京是最先出台公开市场操作管理办法的市场,线上公开交易价格每吨低于20元或者高于150元,将触发碳排放配额回购或拍卖等公开市场操作程序,为交易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此外,北京碳市场罚则明确且执法严格也是重要原因。
北京绿色交易所月坛办公区交易大厅。北京市绿色交易所供图
2013年开市至今,北京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约1亿吨,成交额超过35亿元,配额线上成交均价大约为每吨68元。“同期津、沪、渝、粤等试点区域,总交易量为5.8亿吨,交易金额152亿元,交易价格为26元。也就是说,北京接近全国碳配额价格的两倍还不止。”打开碳排放权历史交易行情,梅德文直言,“不是说价格越高越好,而是价格要反映稀缺性,反映碳排放的综合社会成本。核心的宗旨和目的还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稀缺的资源配置,最终激励能源效率高的企业、约束能源效率低的企业,实现优化配置。”
根据北京生态环境局的数据,以水泥行业为例,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2021年碳排放量约200万吨,比2013年下降了69%。从碳排放强度看,以本地电力行业为例,供电碳排放强度从2014年的468克/千瓦时下降到2021年的341克/千万时,降幅达到27%。数据中心碳排放强度0.842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IT设备),相比2018年降低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