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系列趋势,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汽车的电气化和电子化,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乃至量子计算机的超强算力,无不是这一手段在生活层面上具象化的投影。不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环节还没有解决——如何储能。
能源转化和存储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现有技术条件下,新能源的成本依然很高。尽管在生产环节,光伏、水电、风电成本在不断下降,发电量节节攀升,但仍不能向需求端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如何能够将电力储存起来,在发电低估时段输送给需求端?目前最可行的储能路径依然是氢能和电池。由于氢能在储运过程中存在较大技术难题,因此现阶段,更多人将目光聚焦在了电池方案上。
而宁德时代此次公布的钠电池,成本较低而且在储运环节拥有极大优势,不仅有望打通未来新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而且能够满足更下游的应用场景的需求,广阔市场空间更有助于技术研发的变现,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技术边际成本。
这也解释了宁德时代钠电池发前夕,资本市场掀起的波澜。
4
宁德时代的创新“基因”
针对未来规划,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进行了明确的阐释。
公司将在三个战略方向上做出努力:
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替代固定式化石能源;以动力电池助力电动车的发展;以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集成作为一个创新,以加快各领域的新能源替代过程。
结合钠电池发布以及近年来的积极布局,储能作为宁德时代的下一个重要战略版图,已经箭在弦上;动力电池系统业务,也将随着技术进步继续发展壮大。
截至2020年,储能系统业务占比仅为3.86%。而动力电池系统仍是宁德时代最大营收来源,占比78.35%;电池材料业务占比则达到6.81%。但如果拉长回溯的时间尺度,储能业务的营收增长迅速,2018~2020年增速分别达到10.52倍、2.22倍、2.18倍。

展望未来,储能行业即将驶入发展快车道,对应业务板块想象空间巨大。结合券商观点,宁德时代储能业务营收将在2021~2025年期间,从约60亿增长到400亿元的水平;
电池材料业务同期营收预计由50亿增长到90亿元;
面向产业链末端、目前占比最大的动力电池系统业务,考虑到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带来动力电池装机量提升,以及公司技术创新、上游原材料布局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期预计将由800亿增长至3500亿元。
在此基础上,采用EV/EBITDA方法进行估算,宁德时代股价将达到500~700元的区间,高于现金流折现和PE相对估值法得到的结果。事实上,对于宁德时代目前的市值水平来说,后两种方法无疑会造成价格低估,造成“大象起舞”的错觉。

对于宁德时代这种,在减值计提方面过于保守、仍然处在发展早期阶段的“成长股”来说,创新是公司的“基因”,更是确认其未来业务增长的重要因素。宁德时代现有超过5500名研发人员,据此前的统计,占员工总数超过19%,远高于业内同行。而在这5500人中,超过百人拥有博士学历,1300多人拥有硕士学历;
研发投入方面,2021Q1,公司研发费用11.81亿元,同比增长84.88%,占营收比重超过6%,同样是行业中研发投入比重的第一梯队。据2020年的统计资料,宁德时代已经掌握2969项境内专利和348项境外专利,正式申请专利合计3454项。
所以回归到此次钠电池发布。
要知道,电池的化学体系非常繁杂,其中需要涉及数十种成分、纳米级材料,在有限空间内进行能量转换,还要保证安全性、循环寿命、倍率性能,这门科学之精妙需要对电池材料拥有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AB电池集成方案的创意需要其电控系统对不同化学体系精准动态调整。
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作为支撑。
5
尾声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宁德时代的产业集群效应,吸引了上汽、格林美、厦钨等50多家上下游企业在福建宁德落户,让这个曾经的1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全球1/4电动汽车的原产地。
不少千亿市值的电池产业链玩家,踏在这条赛道上获得了资本青睐,而带动行业跑起来的就是宁德时代这批“千里马”。

技术不断创新,也让宁德时代自身从对手中脱颖而出,支撑其万亿市值。
从最早的方形、软包、圆柱电池,到后来2019年通过CTP高集成动力电池开发平台和NCM811电池,再到最近的V2G分布式储能网络和今天的钠离子电池,宁德时代已经建立了涵盖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工艺制造等领域的完善研发体系,并不断推动升级。
也正是这种特质,支撑着宁德时代直面海外巨头们的竞争。截至7月29日,宁德时代以29.9%的市占率排名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第一名,其次是LG新能源(24.5%)、松下(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