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龙头啥时候更新一次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0-31 23:03:24

QQ秀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QQ秀上线的前半年,就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为5元左右,支出远远大于购买一个“靓号”。而且,这次并没有引起用户的反感和舆论的攻击,因为,这是一次用户完全主动的自愿行为。

在2003年前后,QQ秀所产生的收入仍然无法与移动QQ相比,大约只有后者的1/8,但是,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想象力却要大得多。

从此,QQ/QQ会员/QQ秀/Q币,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闭环式运转的QQ世界,QQ秀让腾讯找到了两个关键法宝:

(1)以Q币为流通主体的支付体系

在卖靓号时期,Q币的价值非常有限,可是,QQ秀诞生后,刚性需求被激发了出来——正是有Q币,才能降低充值的门槛,正是有QQ秀,Q币才会有用武之处。

2003年4月,刘成敏便与杭州电信旗下的声讯台签订了代销Q币的协议,电信开通了16885885声讯服务,拨打这个电话便可以购买Q币,电信代为扣费,所得收入,腾讯与声讯台以五五比例分成。

这一模式被迅速复制到全国的300多家城市声讯台。

同时,刘成敏还与1万多家网吧建立了Q币销售的渠道关系。再加上腾讯自有的在线支付系统,腾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拥有了三种支付渠道:ISP、网吧、腾讯在线支付系统。

(2)以特权和等级制为特色的会员服务体系

自从有了QQ秀项目之后,腾讯在服务内容上的丰富性和机动性都大大增强,QQ秀与QQ会员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产品,需要建立体系和进行流程化的运营,互联网产品的收入增长取决于对用户情感需求的挖掘和对整个服务流程的掌控。

腾讯在会员体系的建设上抓住了两个要点:

  1. “特权”的设计
  2. 等级的差异

会员支付了不同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特权服务,而不同的服务内容又是有等级上的差别。这种从传统的宾馆经营中借鉴过来的思路,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中同样有效。

为什么QQ秀从韩国引进后会在中国引爆?

QQ的早期使用者,大部分是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这是一群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身份,却渴望得到认可的焦虑的人。他们在家庭里被严厉管制,在社会组织里被忽视和边缘化;因荷尔蒙的作用,他们又渴望得到认可,渴望确认自我,渴望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族群。这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轻易实现。

QQ秀的诞生,让这种需求得到了一次展示的机会,正如美国舆论专家沃尔特·李普曼所揭示的:

“人的特征本身总是模糊不清、摇摆不定的,要想牢牢记住它们,就得借助一种有形的象征。图像始终是最可靠的观念传达方式。”

人们在QQ商城里购买虚拟服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次自我性格及身份确认的过程。

对于腾讯而言,QQ秀也是一个“蜕变之秀”,从此,这家即时通信服务商成为一个发掘人性、出售娱乐体验的供应商。

腾讯构筑了一个“现实版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一切的角色、地位、秩序及兑付方式,都是现世的和物质主义的,并且因更便捷、更廉价,所以更加的现实,我们不妨称之为“QQ现实主义”。

马化腾是这个虚拟世界的创造者,当它成型之后,便构成了惊人的、能够自我繁衍和变型的能力,日后,给腾讯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QQ空间、QQ游戏,无一不是这一逻辑的延伸。

推出QQ秀后,腾讯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不断深挖用户充钱的场景。

2003年年底,QQ秀一改单件销售的模式,推出了“红钻贵族”——一开始称为“红钻会员”,后来因其容易与QQ会员混淆,改为“红钻贵族”,这是日后为腾讯带来重大获益的“钻石体系”的发端者。

“红钻”是一种包月制的收费模式,用户每月支付10元,便可以享受到多项“特权”,其中包括:获得一枚红钻标识,每天领取一个“红钻礼包”,每天免费赠送5朵“鲜花”,可设定每天自动换装,赠送好友QQ秀不花钱,在QQ商城享受超额的折扣等等。

这些“特权”的含义在于,挂上了“红钻”的QQ秀用户将是一群在虚拟世界里被特别照顾的“贵族”。

在QQ秀的成长史上,“红钻”服务的推出是一个引爆点,在此之前,每月的虚拟道具收入约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而“红钻”推出后,包月收入迅速突破了千万。

后面的钻石贵族五花八门,甚至还有钻皇(2018年4月下线了),总之一句话:在QQ,没有充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目前还有超级会员,QQ大会员,总会有一种会员适合你的……

后面腾讯还以QQ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赚钱业务,比如网游/社交广告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描述。

三、产品做好商业化的三个关键点

结合QQ从0到1的商业化案例,笔者总结了产品做好商业化的3个关键点:

1. 商业化的前提是产品能为用户提供价值

QQ前期为什么商业化而不断折腾,虽然招致了用户的抵触,但用户还是离不开QQ的,毕竟当你朋友都在用QQ,难道你不联系他们吗?真的是“真香”定律。

腾讯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商业化也不例外。只有为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才有商业化的可能,否则再完美的商业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

2. 基于场景挖掘商业模式

如何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

我们认为应该回归到产品本身,基于用户场景挖掘可能的付费模式。

比如QQ音乐的例子:

2005年QQ音乐成立,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各大网站还处在提供免费音乐吸引用户的阶段,靠会员付费听音乐的商业模式很难被用户接受。如何找到用户可能的付费场景?

QQ音乐决定走一条不一样的路。2007年随着QQ空间的流行,团队发现QQ空间是一个可能的付费场景,空间就像用户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客厅,用户可能愿意购买音乐招待到访的客人,提供更好的氛围或者表达情感。

通过这样的场景挖掘,07年6月QQ音乐推出“绿钻贵族”,购买服务的用户享有10多项服务权限,包括QQ免费点歌、演唱会门票打折以及将自己喜欢的歌曲设置为QQ空间的背景音乐。

此后,QQ音乐通过不断拓展会员使用场景和特权,逐渐培育出大量付费用户。包括后面的蓝钻,黑钻,粉钻等钻石等级都是基于某个特定场景而延伸出的增值性服务。

3. 商业化不能损害用户体验

商业化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简单粗暴的手段也许能促进短期收入增长,却会对产品长期价值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那么,如何才能在商业化设计时兼顾用户体验?

(1)从形式上看,商业模式要与产品调性自然的融合

小龙说“让商业存在于无形之中”,朋友圈正是这样做的:

当商业化和用户体验存在矛盾时,要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商业化,尽量寻求两者的平衡。

(2)让用户有选择权

有些产品的弹窗广告没有关闭选项,或者没有提示就自动为包月用户续费,这样的方式会让用户积累越来越多的负能量——轻则吐槽,重则卸载产品。

更平衡的做法是给用户选择权,在明显的地方提醒用户,方便没有需求的用户方便的取消服务。

(3)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制定更精细化的商业策略

朋友圈广告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微信团队会对广告总量进行控制,让用户在一定时间内只收到1-2条广告,避免过度曝光。此外,对用户特征和兴趣点进行分析,尽可能推送用户更感兴趣的广告内容。

在这个基础上,还会根据用户在朋友圈里的行为特征决定推送广告的策略,针对那些看到广告就会略过或点击不感兴趣的用户,减少广告推送,避免对这些广告敏感用户带来*扰。

综合所述,吃相不要太难看。

商业化的过程中产品经理会面临很多决策,要坚持的原则是遵循健康的商业选择。

关注长期的用户价值、寻求共赢的多方价值、遵循自然的商业规律,从而打造可持续创造商业价值的产品。

本文由 @汪仔8634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正版图库 图虫创意 授权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