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公布了2024年部分节假日的放假安排。
与往年有所不同,2024年春节将在2月10日(初一)至17日(初八)放假调休,同时“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这也意味着,2024年春节将至少放假8天,如果配合带薪休假可以放假9天。在这种方案下,放假前后连续工作日不会超过6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人们正常工作和休息节奏的干扰。
忽然发现,2023年的节假日已经全部用完,距离元旦还有两个多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年一度的全国放假安排,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议题,尤其是调休等话题,每每引发热议。问题来了,当下的休假制度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老祖宗假期真不少古代的中国属于农耕文明,大部分人都忙着种地填饱肚子,白居易说“田家少闲月”,可见农民们都是从年初“卷”到年末。城里的打工人,跑堂、掌勺、账房先生之类的,也没有现在的带薪休假,能不能休息全看老板脸色。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的“休假”,在古代只有吃皇粮、办公差的朝廷官员才能享受。官员休假这个事儿,最早跟祭祀有关。先秦时期,人们在春、秋各有一次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搞活动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宴乐,官员停止办公,就算是放假了。汉代,休假终于被写进了制度。
当时官员办公,吃住都在官衙,洗澡是个大难题。毕竟古代洗一回澡很麻烦,古人蓄发梳髻,头发很长,沐浴后头发又湿又重,又没有吹风机,总不能披头散发地办公吧?干脆就在沐浴这天放假,那天便被称作“沐日”,休假又被叫作“休沐”。《汉律》规定,官员上五天班休一天,可以回家探亲。除了日常休息,在一些节日,比如夏至、冬至、伏日等,都会放假。公假加上节假,一年大约能有70~80天。病假、丧假、婚假另算。到隋唐时期,成了十日一休,称为“旬假”,工作日看似延长了,休假的天数却增多了。不仅春节、冬至、清明节有7天的“黄金周”,中秋、夏至、腊八有3天的“小长假”,立春、立夏、立冬、皇帝生日、老子诞辰、佛祖诞辰等都放假一天。算上探亲假、子女结婚假、授衣假(换季换衣服)等等,林林总总,也就区区110多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