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国人“走进来”,中国人也开始向往着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去”。但是,意愿是有了,时间呢?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双休和小长假,先后登场。
调休,来啦!1995年,中国开始正式实行“双休”制度,大家从此过上了“上五休二”的生活。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为了促进旅游消费,春节、五一、国庆开始和前后的双休日拼成长假,这就是无数90后、00后童年记忆中的“五一七天乐”“国庆黄金周”。黄金周的效果也是显著的。1999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28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40多个亿。当然,现在我们抱怨的交通压力、旅游乱象等问题,在当时也逃不过。
图/摄图网加上一些专家提出,当时的节假日设定不重视传统文化,需要改。于是,2008年起,五一改为放假一天,剩下的几天分给了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假日更分散,调休也就用得更频繁了。近几年,在社交媒体的烘托下,取消调休的话题显得格外“热闹”,每遇“小长假”,热搜榜前列必有它的身影出没。说到底,还是人们对于休假的需求变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意休假质量,希望有一种更舒缓、从容的休假节奏,而不是在“集中放假”和“集中上班”之间疲于奔命。而且,大家都挤在假期集中出行,到处人挤人,景区爆满、酒店涨价,“旅游成了花钱买罪受”。其实,公共假期的安排,是一个事关社会运作节奏的大事,必然需要多方权衡、综合考虑。从古至今,时代不同,假期的长短、形式也不一样。和之前比,现在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压力更大,大家上班、上学都不容易,把假放好,让大家能玩好休息好,还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