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中好坏什么意思,社戏结尾处含义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07 11:16:50


社戏中好坏什么意思,社戏结尾处含义(1)

《社戏》发表于1922年12月,是作者鲁迅先生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到小说集《呐喊》中。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主人公“我”便是鲁迅以自己少年时期为原型而塑造的形象,小说中描述了自己20年来的三次看戏经历:两次写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的场景,一次写自己年少时于母亲故乡平桥村看社戏的情景。这是鲁迅本人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材料加以艺术提炼而创作出来的故事。

一、 鲁迅写《社戏》欲表何意

1.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鲁迅写《社戏》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虽说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读过的人都知道,鲁迅其醉翁之意并不在戏。既然《社戏》之意不在“戏”,那么其欲表之意又是什么?

一直以来很流行的解读便是:主人公“我”的两次看戏过程表达了乡村人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美好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社戏》是一篇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这种对于社戏的解读并无过错,但却稍显片面且流于浅薄。

小说中三分之一的篇章描述两次于北京看京戏情景,而后又用三分之二的篇章描述了看在平桥村社戏的情景。单从篇章结构来看,可知文章主要内容无疑是体现在看社戏的部分,但上述关于社戏的解读却将小说前后的两部分割裂开来,只见观社戏之情而忽视了看京戏之感。

小说开篇便表达了作者对于看戏的兴致始终不高,而后的两次偶然机会去看京戏,却“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与看京戏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看社戏经历的念念不忘

社戏中好坏什么意思,社戏结尾处含义(2)

鲁迅笔下的鲁镇

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已经鲜明表达了看京戏和看社戏的不同感受,对都市观戏厌烦以及在乡村看戏的快乐。而探究其本质,便是体现了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2. 批判现实,寄情乡野桃园

鲁迅创作这篇所处时代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内务民主、外无独立,三座大山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头上。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代表人,他于这个时期所写社戏此文,绝非仅仅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人民淳朴热情的赞美。

小说集《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批判否定了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表达了对民族生存的担忧,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为什么鲁迅将《社戏》收入了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集中的小说多以揭露抨击社会黑暗以及风景制度迫害为主,《社戏》收于《呐喊》那他必定同样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否定,但其描写方式与小说集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些正面表达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小说明显不同,《社戏》更多的是从正面描写了乡村生活美好、农民民风淳朴,作者借此正面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小说的主要思想是由其主要人物来体现的,小说中主要人物除主人公之外,还描写了双喜、六一公公,生动表现了孩子聪明机灵、乡里人热情好客,乡村生活的放松舒适。这不禁让我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鲁迅对小说中乡村生活的刻画与桃花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文中的平桥村正是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

二、 鲁迅笔下都市与乡村的对比

1. 京戏与嘈杂都市

《社戏》以看戏为线索贯穿全文,其写在北京看戏的目的有二:一是批判都市社会人情淡薄、混乱不堪不适合于生活,二是与后文看乡村社戏形成鲜明对比,欲扬先抑。

社戏中好坏什么意思,社戏结尾处含义(3)

第一回看戏,主人公兴致勃勃,但先受人冷淡排挤“有人,不行”,后寻得座位却发现那能坐的坐板自己爬不上去,并且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使得自己不由的感到毛骨悚然

第二回看戏尽管花钱买来第一舞台的座位,却拥挤不堪,连落脚都难,只能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戏。并且向身边胖绅士询问戏里人物时,又遭轻蔑鄙视。两次在京看戏,两次发出“不适于生存”的感慨,两次都没怎么看就早早离席了。

两次观戏的情景,正如叶世祥在《都市的乡愁中》所评价的那样,两次看京戏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拥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作者对嘈杂紊乱的都市生活中萌生的疲惫、厌烦,甚至恐惧情绪也渲染的是那样淋漓尽致。鲁迅笔下对京戏的厌烦,实际上批判了嘈杂且人情淡漠的都市生活,否定了旧中国都市的生活模式以及社会现实。

2. 社戏与宜人乡野

鲁迅在小说中用了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以及看社戏的场景,引出看社戏的故事前还表示自己看好戏的时候已经很遥远了,说明自己对看社戏记忆犹新。在对看社戏过程的描写中,除却表达了同伙伴一同观戏的愉悦心情,还用了许多笔墨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仙境画卷。

这里有月下的蓬船;有潺潺的流水;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有如兽脊般淡黑起伏的连山;还有宛转且悠扬的笛声。这所有的一切真切的呈现在眼前,令人偶仿佛置身仙境。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这就源自于作者对于乡村风光的热爱,所以他不惜笔墨,调动感官,将这幅宜人的乡野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社戏中好坏什么意思,社戏结尾处含义(4)

鲁迅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乡村景象,并且少有的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手法,表达了自己置身乡村美景的、同伙伴观看社戏的愉悦之情。这都表达了鲁迅心中对这宜人乡野的向往和喜爱,同纷扰都市形成鲜明对比,是都市中无处找寻的世外桃源。

三、 平桥村——鲁迅心中的世外桃源

1. 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形式。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很好的反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心理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在鲁迅的《社戏》中,便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向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文中的主人公是在都市长大,受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约束。而乡村中,没有受到诗书礼易、封建意识形态的浸染,也没有等级制度的封建观念,更没有什么所谓“犯上”的封建思想,有的只是淳朴、热情、平等、友爱和无私。

孩子热情好客。村中的许多小朋友,因为来了远客,都来陪“我”玩游戏。在这个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所有人的客。伙伴们陪“我”一起挖蚯蚓、钓鱼虾、偷“罗汉豆,这些都使“我”的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可以不再拘束于那些诗书礼易、纲常伦理。

亲人慈爱关怀。祖母因为带“我”看戏的事没有被安排好,觉得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些定好。而后察觉到“我”因看戏不高兴时,说到是他们太怠慢了,这不符合该有的待客礼数。当看戏晚归时,母亲在桥脚相迎,笑着邀请大家一起去吃炒米。

社戏中好坏什么意思,社戏结尾处含义(5)

古镇绍兴

邻里大方亲和。文中的六一公公体现了乡村人大方不计较的品格,即使偷了豆却只是埋怨孩子们没有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而后知道是请客,便表示“这是应该的”。“我”说豆子好吃,六一公公还激动而得意的说“我”识货,后又送了些给“我”的母亲。

在鲁迅心中的理想社会模式和人际关系,便是这样一幅人与人相处融洽,人情质朴醇厚的画卷。而平桥村便是鲁迅精心营造出的“世外桃源”。

2. 可贵的率真童心

社会的状况,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体现的,人的健康愉悦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好展示。孩子是社会的未来,《社戏》中所展现的也正是儿童理想的生长环境。

文中的孩子们热情好客,童心无忌,有伙伴做客,都陪着一同玩耍。当知晓“我”因不能看戏而不高兴时,伙伴们撺掇去坐八叔的船陪“我”一同去,还解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看戏后带着“我”去偷豆吃。都表示在偷自己家的豆,阿发来回看了看摸了摸,因为自己家的豆子大所以便让大家去偷自己家的豆子。可见平桥村的孩子们是多么的率真无私、乐于分享。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平桥村的孩子便是最具纯真与童心的,鲁迅所赞扬的也正是这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追求的便是这能让孩童合乎天性发展的世外桃源。

社戏中好坏什么意思,社戏结尾处含义(6)

四、 结语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笔下的《社戏》正是根据当时社会状况所写,带有对农民淳朴好客品质的赞美,对乡村宜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黑暗的社会现状的反抗。其虽未直接描写社会的苦难,但却以对平桥村理想社会模型的讴歌,暗示了对现实的不满。《社戏》可以说是对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便是鲁迅所向往憧憬的和谐美好的社会模式。

《社戏》时至今日依旧颇受大家喜爱,虽然如今很少有人会原意到乡村定居,但这也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有不少的人心中仍然对乡村生活有着一种诗意的怀想。尤其在这工业、科技发达的今天,祸居在繁华都市的人们面对钢筋水泥和污染的空气,无不渴望那天空湛蓝、炊烟袅袅的乡野。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带来的故乡之感有所减少,但仍然不能泯灭都市人们浓浓的乡愁。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

2. 《浅谈鲁迅小说<社戏>中的理想社会模式》

3.《从<社戏>看鲁迅的农村情结》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