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读者朋友找我买《毛选1-5卷深度解析》纸质版,我更希望确实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毛选,通过对1-5卷每篇的深度解析来读懂、读透毛选,汲取智慧。
日常,有不少读者朋友找我咨询:一宁老师,请教您,如何能够活学活用读毛选?我如何用毛选来为自己的人生做系统地谋划呢?对于您书中分析很多关于战略思维,有没有更加详细的步骤去培养、积累这种能力?
其实,这些问题都在毛选里面有相关的智慧去讲解了,是教员多年在井冈山、在延安、在长征途中都总结出来了智慧,是多年斗争的经验,只是很多人不会活学活用罢了!我也都总结到了《毛选1-5卷深度解析版》这本书内。
今天,我再用毛选的中隐藏的思维来试着剖析,作为一个典型吧,也“解剖这只麻雀”,做一回深度解析,供热爱读毛选的读者朋友阅读。
一、
我们都知道,《毛选》里很多文章都有着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有了这种逻辑思辨能力,不仅可以对当下事物作出合理的估计,准确的判断,而且对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衍变的可能性,也可以作出极其准确的判断。
逻辑思辨能力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它是用唯物辩证法思考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掌握的,只不过掌握的程度却是因人而异。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规律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但是我们今天不聊那么庞大的体系,只聊一下由此衍变出来的一个小规律,一个可以即学即用的规律。
这个小规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叫做——可能性估计。
用这个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事物、判断方向、做出选择。
这个方法一共分为四个步骤,我们一一的来聊一聊。
二、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缺乏合理的目标,而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就必须要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作出全面、准确的分析。
那么这种分析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是判断事物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论持久战》里的逻辑思辨能力很强吧,那么这种逻辑思辨的分析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就是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开始分析起来的。
那时候,一些人觉得中国打下去必然亡国,一些人又觉得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取得胜利。
于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出现了。
亡国论的出现会给抗战造成悲观情绪,带来负能量,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妥协、投降的危险。
而速胜论也很危险,发展下去便会出现决战、阵地战、盲动、冒险的思想,会给抗战力量造成极大的损失。
那么《论持久战》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来了,中国同日本之间的战争,到底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而要对一件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分析,就必须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
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内部矛盾规定,外部条件促成的。
于是我们在《论持久战》的分析中,就首先看到了*对当时中日战争这对矛盾着的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是日本的特点,一方面是中国的特点。
通过对矛盾着的双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估计,最后首先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抗战胜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是有可能打得赢的。
鸡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孵化出小鸡,但是石头不管给它什么条件,它也不会变成小鸡。
这就是说,事物的发展由内部矛盾规定,矛盾是其可能性的内在依据。
而分析一件事物的成功是否存在可能性的意义就在于,不会让你盲目的花费精力去做无用功。
那么,我们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可以首先确定这事有没有可能性,但是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那是远远不够的。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第二步:区分现实可能性还是抽象可能性。
三、
如果我们只是说可能,那是不足以说服别人的,你甚至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比如,你说你要成为下一个中国首富,这事有可能吗?
咱也不能全然就说它不可能,但是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抽象,抽象得让人不知所措。
我们说抽象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在于,现实的可能性能找到非常充分的依据,而抽象的可能性则无法找到足够的依据。
你是一个师范大学的学生,你说你计划五到十年的时间,成为你们当地的十大优秀青年教师,这事就是现实的可能性。
同样的,你是一个师范大学的学生,你说马云也是师范毕业的,所以你将来也要成为中国首富,那这事就是抽象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并不是说完全不可能,而是支撑它的依据非常薄弱,你无法给你的目标确定合理的条件。
你说你师范毕业,要成为十大青年教师,那么你很容易就由此确定出实现你的目标,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比如先找一个你们当地的好学校,然后再通过哪些考试,然后再带出多少优秀的学生等等。
你通过对这些条件的确定,就可以支撑你实现你的目标,当然也许将来不一定是十大青年教师,也可能是别的什么荣誉或者成功,但是你一定是朝着目标的方向在一步步靠近,这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体验了。
而反之,如果这种可能性非常的抽象,那么其实你是很难给自己明确需要创造哪些外部条件的,从而导致你的努力都无从谈起,你的下一步怎么走也无法明确。
抽象的可能性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激发人的斗志,并不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比如,*还在读师范的时候,就喜欢和一群校友谈论如何挽救民族危机,创造一个新中国。这对于当时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讲,简直比你要成为中国首富还抽象得多,但是你能说它没有意义吗?
抽象的可能性可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对于未来的展望,但是你不能把它当做你下一个阶段制定的计划和目标,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否则就变成了空谈主义。
《论持久战》里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是:
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论持久战》
区分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的意义就在于:现实的可能性能够找到充分的依据,通过这种现实的依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实现这种可能性需要的条件,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有了目标,就知道该怎么办,该做些什么。
《论持久战》里给出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比如我们有了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抗日政策,新的军队,并且这些都在不断的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出了我们的进步性与正义性。
通过对这种正义性与进步性的深度分析,就可以确定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几个条件,大家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
然而到了这一步是不是就够了呢?
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做的第三件事,是区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四、
在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不是一方取胜,就是另一方获胜。
好的可能性就是内部矛盾中好的一方战胜旧的一方,促使事物向前发展;
坏的可能性就是内部矛盾中,旧的一方暂时战胜了新的一方,使事物出现停滞、倒退、复辟等现象。
同样的例子,你师范毕业以后,要成为当地十大优秀青年教师,是一个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你也要估计到,万一毕业没拿到学位证呢?万一没能考进理想的那所学校任教呢?万一你设定的证书计划一个也没拿到呢?
提前对事物可能出现的坏的可能性作出充分的估计,有两个意义:
其一,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的同这种坏的可能性作斗争,借以消灭坏的可能性出现的机会。
其二,做好足够的准备应对坏的可能性出现以后的局面。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生处理各种复杂事件中常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式。
比如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时候,因为船只有限,不能在敌人包围红军之前全部渡过大渡河,所以必须有一部分红军选择从另外一个渡口渡河,这个渡口就是著名的泸定桥。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只在书本上看到过100多公里外有一座泸定桥,但是现在那座桥是否还存在,他都不敢确定,更不要说能不能成功飞夺泸定桥了。
所以他当时就作了最坏的打算,给从大渡河渡口先渡河的红军部队,配备了一支极强的干部队伍,如果剩下的红军不能渡河,那么就由这支先渡河的部队,自己独自去开展局面,他就带着剩下的部队辗转去打游击。
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那里真的有一座泸定桥,而且桥还没有被毁,红军又完成了飞夺泸定桥这种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
这种思维方式在后来也常常出现,比如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时候,*便把中央指挥系统一分为二等等。
《论持久战》里也能体现,它对抗日中可能出现的妥协、投降空气、甚至反共、反人民的可能性都做了充分的估计,有了这种估计,就能提前作好应对方针,并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作好准备。
到了这里,我们对可能性的理解是不是完成了呢?
还没有。
我们还有最后一步,对可能性作出量的分析。
五、
复杂事物的内部往往不只有一种矛盾,而是存在多种矛盾的,而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是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的情况的。
所以事物发展的每一种可能性实现的或然率是不一样的。
所谓或然率,指的是可能性的数量和发展程度的一种范畴,比如一个实验,尝试100次,只成功了10次,那么或然率就是0.1,这就意味着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论持久战》强就强在,它对这种可能性的量的估计十分准确——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也即是说这种可能性的量的估计是100%。
这种量的估计不是随口说来的,比如我们摘一段:
“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
敌预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对敌人的特点,力量,矛盾都作出非常全面的分析,对双方实力的估计准确到了兵力部署上,你找不到它还没有分析到的地方。
同时也对我方的各种特点、力量、矛盾都作了全面分析,最终得出这种可能性的估计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这种估计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这种估计最后从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未来的可知,未来的精准预测。
要想对事物可能性作出量的估计,必须建立在足够全面的事实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厢情愿的,主观的猜测上,否则这种量的估计就不准确。
对事物可能性的量的估计,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作出选择,在关键时刻,你选择什么?
放弃什么?
很多时候,你选择一样东西,往往意味着要放弃另外一些东西,这种时候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判断力的。
而我们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是否准确,其实质说的就是这个人对事物可能性作出的量的估计是否准确。
六、
以上,就是培养逻辑思辨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叫做——可能性的估计。
这种方法分为四个小步骤:
第一,分析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第二,分析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
第三,判断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第四,对可能性作出量的估计。
四个步骤的核心,还是在于矛盾的分析。
《毛选》中有很多这类方法,其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外在体现。
我们拿着这种思路去读《毛选》,就能看明白当时*为啥面对同样的事物,能作出这样的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去思考?
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毛选?
因为里面确实是大家解决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指南书,确实是具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作用,确实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活学活用,一定会成为改造我们思维的强大“法器”。如果你坚持读下去,看这个世界也会更加“清晰”的。
只是这部高深的、充满智慧的著作涉及到的历史、形势和考量太多,我们都容易读不通、读不透,完全不得要领。甚至,时间久了,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但是不会活学活用,完全就是背离了读毛选的初衷。
毛选原著中每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形势和考量太多,而且很多都有一定的哲学性,导致都不容易读通、读透。时间久了,就容易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张嘴就来几卷原话,但是不会活学活用、无法提炼出其中的思维模式、方法论,也谈不上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创业等,更帮助不了提升认知。甚至,很多人读久了,读了几年,就读不下去了。这也是很多找我买书读者朋友的反馈。
我写的《毛选1-5卷深度解析版》这本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可联系买。为了真正地让大家能带着去读懂原著,能够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学着用。我也补充了一些结合我们工作的案例和思考,便于都能举一反三,帮助您真正地读懂、读透毛选,从毛选中汲取智慧。
差不多50万字,1-5卷的每一篇都有深度解析,都结合实际、提炼方法、剖析思维、活学活用写完了,帮助真正地提升思维和洞见能力,也会额外送您《毛选1-7册原著完整电子版》(标注每篇的重点)、《辩证法随谈》供您日常阅读用。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
包含:剖析每篇文章背景、含义、个人思考,联系实际运用,运用蕴藏的战略思维、矛盾思维、阶级分析法,以及将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观点运用到工作之中。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我从不写那些畅销书一般的道理,读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不是带你分析历史,而是只想带着对教员的尊重去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再联系实际运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重点走好这一段路。
购买,可私信或关注公众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