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染坊》我们不难知道,即便是家国天下的史诗,用24集也足足够用。
豆瓣9.2,《山海情》上打着“扶贫剧”的标签,这劝退了不少人,但因为这个标签错过首播的观众,也会因自己的武断而懊恼。
《山海情》兼具年代剧、扶贫剧和科普剧的特性,并不是单一的剧集类型,但偏偏这样的杂糅,让它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它仅用23集的篇幅,就为我们展现了那个上世纪90年代连吃饭喝水都困难的“西海固”地区,这样的风貌,打破了很多人对西北的认知。
这个地方虽然穷、困难,但并不缺激情与活力,剧开篇短短几个镜头,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尤其是众人奔向火车的质感,将穷苦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灿烂且热烈,有种看姜文电影的感觉。
而兄弟之间、恋人之间微妙的情愫,又通过这样一个镜头,尽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山海情》镜头语言的魅力。
可贵的是,《山海情》不着力于一味卖惨,而是将苦作为一种动力,将苦中作乐作为一种调和剂,将人生的百态、交加的悲喜,都融入到这个大时代对西海固这片土地的改变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