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清明》
4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也是第五个节气。《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认为这个时候天气回暖草木生长,春光明媚,气象清新,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祀、插柳……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不仅是万物生长、开始春耕的大好时光,也充满了缅怀先烈、祭奠先祖、告慰先人的情怀。
清明有三候,《逸周书》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说的是到了清明这一天,桐花开放,接着田鼠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反映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变化。
清明时节,气温上升,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农民们常在清明前后开始一年的农活,播种、除草、收割,之后再难得浮生半日闲。
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国南方地区,此时早已呈春和景明、杂花生树之象。而在青海,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复杂多变,忽冷忽热,部分地方会有降雪天气,以及吹风天气,需提高防火意识,文明祭祀。
文化如川,亘古至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节庆文化传承着不变的文化认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取价值、汲取养分。
“春光正好清明时,柳絮青冢寄哀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感受高原美景的同时,也要慎终追远,永存一颗尊敬和感恩之心。
策划:马 钧 张月环 王丽一
文字/拍摄/制作:谭梅 宋翠茹
配音:宋翠茹
监制:马 钧 张月环 王丽一
总监制:陈海雷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