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12 18:00:37

20世纪中期以后,红外光谱在理论上更加完善,而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仪器及实验技术上的发展

1947年,世界上第一台双光束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在美国投入使用,这是第一代红外光谱的商品化仪器;

20世纪60年代,釆用光栅作为单色器,比起棱镜单色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仍是色散型的仪器,分辨率、灵敏度还不够高,扫描速度慢,这是第二代仪器;

20世纪70年代,干涉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及计算机化色散型的仪器的使用,使仪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第三代仪器;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用可调激光作为红外光源代替单色器,具有更高的分辨本领、更高灵敏度,也扩大应用范围,这是第四代仪器。

现在,红外光谱仪还可与其它仪器如GC、HPLC联用,更扩大了其使用范围。而用计算机存贮及检索光谱,使分析更为方便、快捷。

二、红外吸收光谱区域及其应用

红外光谱根据其测定的频率范围,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及远红外的吸收光谱。各红外区的范围及其能级跃迁的类型如下表:

化合物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5)

在近红外区大部分的吸收峰是氢伸缩振动的泛频峰,这些峰可供研究如-OH、-NH、-CH等官能团用。中红外区即基本振动频率最为有用,从中红外区所得的红外光谱可得到大量关于官能团及分子结构的信息。目前一般的红外光谱都是得自中红外区,而远红外区可给出转动跃迁和晶格的振动类型以及大分子的骨架振动信息

红外光谱最重要的应用是中红外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通过与标准谱图比较,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于未知样品,通过官能团、顺反异构、取代基位置、氢键结合以及络合物的形成等结构信息可以推测结构。

近年来,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应用也有不少报道尤其是近红外、远红外区的研究报告在增加。如:近红外区用于含有与C、N、O等原子相连基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远红外区用于无机化合物研究等。除此之外,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还可作为色谱检测器。

三、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物质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当红外光照射物质分子时,其具有的能量引起振动能级转动能级的跃迁,不同的分子和基团具有不同的振动,根据分子的特征吸收可以鉴定化合物和分子的结构。

利用红外光谱对物质分子进行的分析和鉴定,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以对分子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图形。当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这种振动方式称简正振动(例如伸缩振动和变角振动),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对应,因此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红外光谱,也可以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而振动而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1.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跃迁能量相等

辐射与物质间有偶合作用

红外跃迁是偶极矩诱导的,即能量转移的机制是通过振动过程所导致的偶极矩的变化和交变的电磁场(红外线)相互作用发生的。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μ≠0)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该分子称之为红外活性的;△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称为非红外活性的

2.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

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取决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而偶极矩与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有关。振动的对称性越高,振动中分子偶极矩变化越小,谱带强度也就越弱。极性较强的基团(如C=O,C-X等)振动,吸收强度较大;极性较弱的基团(如C=C、C-C、N-N等)振动,吸收较弱。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用很强(vs)、强(s)、中(m)、弱(w)和很弱(vw)表示。

3.基团频率

不同分子中同一类型的化学基团,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种吸收谱带的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它们不随分子构型的变化而出现较大的改变,可用作鉴别化学基团。基团频率区中红外光谱区可分为4000~1300cm-1和1800(1300)~600cm-1两个区域。

最有分析价值的基团频率在4000~1300cm-1之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特征区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

在1800(1300)~600cm-1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可用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还可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

基团频率区(4000~1300cm-1

基团频率区可分为三个区域

4000~2500cm-1为X-H伸缩振动区(X可以是O、N、C或S等原子)。

化合物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6)

2500~1900cm-1为参键和累积双键区

主要包括-C≡C、-C≡N等参键的伸缩振动,以及-C=C=C、-C=C=O等累积双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炔烃类化合物可分为以下两种

化合物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7)

1900~1200cm-1为双键伸缩振动区

指纹区(1800(1300)~600cm-1

✅1800cm~900cm-1区域是C-O、C-N、C-F、 C-P、C-S、P-O、Si-O等单键的伸缩振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其中≈1375cm-1的谱带为甲基的δC-H对称弯曲振动,对识别甲基十分有用,C-O的伸缩振动在1300~1000cm-1,是该区域最强的峰,也较易识别。

✅900~650cm-1区域的某些吸收峰可用来确认化合物的顺反构型。

四、红外光谱的应用

1.定性分析

已知物的鉴定

将试样的谱图与标准的谱图进行对照,或者与文献上的谱图进行对照。如果两张谱图各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完全相同,峰的相对强度一样,就可以认为样品是该种标准物。如果两张谱图不一样,或峰位不一致,则说明两者不为同一化合物,或样品有杂质。如用计算机谱图检索,则采用相似度来判别。使用文献上的谱图时,应当注意试样的物态、结晶状态、溶剂、测定条件以及所用仪器类型均应与标准谱图相同。

未知物结构的测定

如果未知物不是新化合物,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利用标准谱图进行查对

(1)査阅标准谱图的谱带索引,寻找与试样光谱吸收带相同的标准谱图

(2)进行光谱解析,判断试样的可能结构,然后由化学分类索引查找标准谱图对照核实

在定性分析过程中,除了获得清晰可靠的图谱外,最重要的是对谱图作出正确的解析。所谓“谱图的解析”,就是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进而推定分子的结构。

红外谱图数据库

✔萨特勒(Sadtler)红外光谱数据库

✔日本NIMC有机物谱图库

✔上海有机所红外谱图数据库

化合物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