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言:“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难道市场经济就不需要诚信了吗?难道诚信会过时吗?有了物质基础诚信就可以弃之吗?
当然不会。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何人、什么条件之下都需要诚信,而且市场经济之下更需要讲诚信和处处体现诚信。你能想象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诚信”而言眼前的场景吗?诚然,很糟,但无法想象到有多糟糕。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之一,几千年来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族形象,古今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已,诚于自己的本性。《大学》所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这也正是今天所讲的市场经济下的个体和团体的所应该和必须具备的品质,而又怎么动摇诚信的重要性呢?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积极性,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其负面的影响。虽然有些人物质基础条件日益丰富,但是去迷失自我,在经济生活中出现很多言而无信的事,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减弱,以至于相互欺骗。长此以往,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会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最终阻碍个人、团体、国家的成长和进步。
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论语为政》中讲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信”可以训练人诚实的品质,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为人交友的基本准则。孔子就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志向;在为政中,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三个要领。三者之中,信又是最根本的,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董仲舒提出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信”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
个人是经济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单元体,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决定了你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高度。市场经济之下,讲的就是诚信。之所以改革开放40年取得警惕那举世瞩目的成绩,是和诚信离不开的,市场经济中,无论个人、团体、社会、国家都是讲信用的主体,只有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都讲信用才有成绩,进步和发展。
“诚信”是一个永恒的无需激烈辩论话题,也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品质。无需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