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重点需要阐述的是:
- 没有任何一个体验度量指标体系,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正如互联网的发展一样,需要遵循小步快跑。因此,在构建之初要抓大放小。
- 没有任何一个度量指标体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在构建指标的时候,要裁剪成为适用自己的。
-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清楚具体落地的细节,所以构建体系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化上升的状态。在呈现数据确定优化动作后,需要进一步回到起点,去完善整个指标体系。
- 目标感,每个公司、每个团队在构建体验指标体系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独特的使命。所以在这个生长的缝隙中,需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正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整个流程中,模型构建至为关键。一个好的模型,可以非常好的支持目标的落地。作为整体的纲要,模型的构建阶段,是一个非常好的系统性梳理及思考的阶段。
首先,既要站在非常高的位置俯视框架的完整性,是否满足目标。同时,也在腰部位置进行了系统切分,把一个整体切成了自适应于业务的区块。最后,可以在底部位置进行了信号-指标-度量的动作细化。
目前,业内的体验度量指标模型,可总结如下:
对于C端产品来说,更多的会侧重在谷歌公司提出的HEART模型、1688的五度模型、优酷提出的DES模型,具体的分类见下图。
不过,从金融APP的体验来讲,还无法直接将上述的模型及指标直接拿来使用。需要针对金融APP从实际的用户体验设计、心智建设的角度出发,将上述模型进行裁剪使用。
作为一个金融APP来讲,不仅带有特定的金融属性,同时它的身上也带有TO C的工具的属性。因此,需要站在不同属性的角度去考虑。
首先,从金融属性来讲,用户对于钱这件事情是非常敏感的,安全感的心智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从TO C的工具属性来讲,用户是否能够在APP里面完成自己的任务、APP是否使用容易上手、符合用户的审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基于已有模型及金融APP的特征,构建金融APP的体验度量模型——SPEED体验度量模型。
其中,将体验度量模型分为五大维度:
- 情感体验(Satisfied Safety),将关注用户的满意度、净推荐值(NPS)和金融APP特有的安全感。
- 性能体验(Performance),将关注技术底层,如:系统崩溃次数、启动耗时、卡顿率、页面异常次数
- 效率体验(Efficiency),将关注APP内常见的任务完成情况,用户带有明确期望来到APP,一定会有明确的任务要去做。所以针对特定的任务,需要关注用户完成的效率。
- 参与体验(Engagement),主要是关注用户对产品形成一定的行为粘性、愿意继续使用产品或功能。如:访问频次、访问时长、活跃用户数等
- 设计体验(Design),主要在产品表现层来做考量,因此更关注易用性(易操作性、易学性、清晰性)、一致性。
简而言之,性能体验是万物的基础,是关键输入。情感体验是万物的升华,是远期输出。而内核由设计体验、参与体验、效率体验三者共同支撑。设计体验是因,参与和效率是果。用户会因为页面的美观、设计的合理性,想要尝试使用该功能。也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该功能,反向又会push更多的资源投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设计的体验。
在拆分完成5个具体的维度后,接下来需要借助GSM方法论来进行进一步的拆解。
接下来,以效率体验为例,接下来阐述具体的子指标拆解、指标评分、权重设计。
- 效率体验的目标(GOAL):用户能够高效、准确的完成任务
- 效率体验的信号(SIGNAL):完成率高、路径短
- 效率体验的测量指标(MEASURE):定量视角(任务完成率、任务完成时长)、主观视角(费力度评分)
对于任务完成率和任务完成时间来说,需要再拆分具体的子指标。
这里还是要重点说下,在实践中,很多人会把任务和功能混到一起。这点我实在难以理解,不过还是再强调下。
- 对于金融APP来讲,一旦用户抱着明确的期望,如:还款、查账、借款等目的打开APP,她的操作路径往往非常明确,且有着明确的起点和重点。在这个路径上才会存在进入-停留-点击等漏斗转换。也只有这种路径才是一种任务。
- 对于任务来讲,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在缩短操作路径,给用户非常快捷操作,飞一样的体验。其中,出现的任何卡点、交叉转化、营销等,其实都是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