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真正的善行,会珍视对方远飞的翅膀。”
古话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真正我们想要去帮助他人的时候,需要更加在意自己的“善行”是否能够给对方带来更大的成长。
而并非只是为其解决眼前的困难。
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从中能够收获到快乐——不然那就是“伪善”。
之前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
“你觉得流浪猫什么时候最可怜?”
“在垃圾堆里找吃的?”
“不是,是在你给它买了最好的猫罐头,走之前还摸了摸它的头之后。”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收养它,那么就不要随便给它“希望”,然后再给它“失落”。
就像那些流浪汉怀里的那些猫一样,相对于只是投喂食物,流浪汉们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的善良。
因为他们说:“我是流浪汉,但我的猫不是流浪猫。”
稻盛和夫在“小善如大恶”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话是:“大善似无情。”
老子曾经也说过:“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相对于行“小善”的人来说,那些越是有能力的人,越能够洞悉人心,也就越会对于自己的“善行”能否给对方带来成长(或者是否反而会害了对方)做出谨慎判断。
所以最高层的善良,其实都是一种看似无情的表现,是为了自己而活,然后让他人在自己的成就中获益。
简单来说就是能力越弱的人,目光越短浅,从而所做的“善行”并不能顾忌得太多——如喂野鹅的老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行善”的快感而行动。
可能力越强的就能够看得更加长远,也就更加清楚真正的行善,其实是通过成绩自己来成就他人——要是自己的养不活,行善就是一种“惺惺作态”。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说是王健林在跟某县负责人谈某个“扶贫”项目时,因为资金的问题霸气回应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要搞利润,还不如每年固定给你五个亿,你自己去分得了,五个亿很简单,节约点成本就出来了。”
简而言之,之所以他要建厂、要投资、要做项目,是要通过“项目”(自我)的成就来带动真正能够一起奋斗、一起付出的人获益。
这样的善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最高层次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