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休克:[分析]失血性休克一般是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出现。此时首先应静脉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接着输入已配好的血液。这种晶体液和血液合用的血容量补充方法,可补充因钠和水进入细胞内所引起的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降低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的黏度和改善微循环的灌流。损伤性休克也属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休克未纠正以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控制感染。
2. 休克的临床表现:[分析]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综合征。休克的临床表现涉及多方面,脑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改变,病人呈现烦躁不安或淡漠抑郁;末梢循环障碍表现为四肢苍白湿冷,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低于90mmHg;肾灌注降低导致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休克时肺低灌注可以出现呼吸加快,但对肺通气功能影响较小,很少出现紫绀和三凹征。
3. 休克的临床表现:[分析]生命体征正常值和休克临床表现:皮肤呈花斑样是休克的表现,说明休克没有好转;正常收缩压应≥90mmHg,脉压应为30~40mmHg,尿量应大于25ml/h,脉搏在60~100次/分,因此,尿量达到30ml/h表明肾已有足够的灌注,提示休克有所好转。
4.休克的监测:[分析]尿量是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的指标,借此也可反映生命器官血液灌流的情况。尿量每小时小于25ml,比重增加,提示肾血管收缩或灌注不足;血压正常、尿量仍少、尿比重降低则有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稳定在每小时30ml以上,提示休克已经纠正。
5.休克的概念:[分析]通常迅速出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出现休克。
6.休克的临床治疗原则:[分析]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综合征。休克所造成的损伤均由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因此,在发生休克时,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7.休克时补充血容量的方法:[分析](1)估计失血量。(2)补充血容量,并不需要全部补充血液,可静脉内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如血压回复并维持表示失血量较少,如红细胞比容在30%以上,则仍可输入晶体液(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的3倍)。(3)如血压回升和脉率减慢是暂时的,应输血,但仍应补给一部分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液,输血最好采用新鲜全血。(4)在补充血容量时,也可采用血浆代替部分血液。
8.休克病人体位:[分析]头、躯干抬高10°左右,下肢抬高15°~20°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负担。
9.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分析]外伤后脾破裂腹腔内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其处理原则主要集中在补充血容量和积极处理原发病两个方面。仅单纯依靠补液或输血无法根本上解决休克的问题,而立即手术不同时抗休克处理患者可能很快会死于失血性休克,只有在积极补液、输血抗休克的同时手术治疗才是最恰当的治疗。
10.休克的处理原则:[分析]决定休克病人补液量较可靠的依据是中心静脉压(CVP),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段腔静脉内压力的变化,在反映全身血容量和心功能状况方面一般比动脉压要早。正常值是5~10cmH2O,当低于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5cmH2O时,则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高;若超过20cm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常以血压结合CVP的测定指导补液。
11.休克时补充血容量的原则:[分析]休克时为快速补充血容量和观察心脏对输液的负荷,可以进行补液试验:快速5~10分钟静滴生理盐水250ml,如血压升高、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仍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12.休克时的病理生理变化:[分析]低血容量性休克代偿期时,因循环血量锐减,使交感系统兴奋,释放儿茶酚胺使皮肤及肝脾等小血管和微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使微动脉阻力增加。此期又称微循环收缩期。低血容量性休克抑制期时长时间的广泛微动脉收缩,使组织灌注不良,酸性代谢产物蓄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其失去对儿茶酚胺的反应能力,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而小静脉仍处在收缩状态,引起大量血液滞留在毛细血管网内。
13.休克常见类型:[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常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常导致急性大出血。若患者急性呕血1200ml,超过了全身总血量的20%,同时血压下降,脉压减小,应考虑为失血性休克。绞窄性肠梗阻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体温的升高达39~40℃或降低到36℃以下,有寒战或轻度烦躁不安等要考虑有休克发生的可能。因绞窄的肠管坏死、肠道内细菌移位、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使大量细菌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发生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