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并定出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中央印发的政策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少开会、开短会等硬杠杠,目的就是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松绑,让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有时间、有精力抓落实。
诚然,开会、发文件都是指导和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但关键是如何从实效出发,开解决问题的会,发有价值的文件。如果简单以数量来代替质量,以形式来代替内容,就会陷入形式主义、“五多”问题的泥潭。现实中,常有一些党员干部把文件篇幅长等同于重视程度高,把开会次数多等同于落实力度大,把留的“痕迹”多等同于工作质效好,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的实质,是混淆了量和质的关系。
不是所有量的叠加都能带来质的飞跃,那些没有质量的数量、简单机械的重复,还有“翻烧饼”“炒冷饭”的瞎折腾、走老路,好比老驴拉磨,看似转了一圈又一圈,其实都是在原地打转,停留在“年年一年级”的低层次。如此不仅劳民伤财、耗时费力,还会产生惯性思维,“落实疲劳”,甚至会派生“破窗效应”、形式主义等各种问题,干扰工作重心,影响工作落实,给建设发展带来的危害不容低估。
为基层减负,压缩数量只是手段,提高质量才是目的。有质才有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充其量是个虚数。刘伯承元帅曾说:“与其有百发一中的枪百支,倒不如有一发一中的枪一支。”做任何事情,都应摒弃“没有质量的数量”,大力提倡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当年,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就是为了避免以后生产出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列宁也非常注重质量建设,在党员发展上宁缺毋滥,要求“注意提高党员的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强调“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当然,减负并非一味排斥数量、不要追求数量。对很多工作而言,进行基本的数量积累和分析是前提和基础。*曾说:“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但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数量过多就会牵扯时间和精力,数量过少起不到应有的支撑作用,需要把握好“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我们干事创业,都应从实际出发,以实效检验,把住数量,把关质量,摒弃“没有质量的数量”,以精耕细作的作风、精雕细琢的标准、精益求精的态度,干一件就成一件,打一仗就进一步,“凿出深井”、品到甘泉,取得新作为、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