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的计数单位是,0.29的计数单位是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2-19 21:16:59

0.3的计数单位是,0.29的计数单位是(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39例1~例4,完成P39“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并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38的主题图。

师:四年级的小明正和妈妈在逛街呢,瞧!他们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中性笔和笔袋的标价。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

【学情预设】2.50元就是2元5角0分,8.00元就是8元0角0分。

师:那2.50元、8.00元和我们平时说的2.5元、8元有什么关系呢?

【学情预设】因为2.50元和2.5元都表示2元5角0分,8.00元和8元都表示8元0角0分,所以2.50元=2.5元,8.00元=8元。

师:为什么它们是相等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解决了2.50元、8.00元与2.5元、8元价钱相等的问题。教师及时追问相等的原因,再一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形成新知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例1。

【教学提示】

小数性质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①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直观感知;②借助长度单位初步体会;③脱离具体量,借助图示从小数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层次,引领学生逐步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①师:它们都表示长度,你还记得长度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1m=10dm=100cm=1000mm。

②师:要比较这几个长度的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情预设】可以先在刻度尺上把0.1m、0.10m和0.100m分别表示出来。(好办法,将它们分别在刻度尺上表示出来后,我们再借助直观图比较大小就简单了。)

③师:0.1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0.10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0.100m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中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0.1m是1个十分之一米,也就是1dm。

预设2:0.10m是10个百分之一米,也就是10cm。

预设3:0.100m是100个千分之一米,也就是100mm。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直观演示0.1m、0.10m和0.100m在刻度尺上的长度。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

④师:观察1dm、10cm和100mm在刻度尺上的长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1dm=10cm=100mm,所以0.1m=0.10m=0.100m。(板书:0.1m=0.10m=0.100m)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图发现1dm、10cm、100mm表示的是同一长度,进而得出0.1m、0.10m、0.100m都相等,初步体会小数的性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例2。比较0.3和0.30的大小。

①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是怎样的?猜猜看。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例1的发现,可能会猜:0.3=0.30。(很大胆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得想办法验证一下。)

②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出示涂色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阴影部分表示的0.3是3个;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阴影部分表示的0.30是30个,也就是3个。

【教学提示】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索、验证、交流、归纳的过程,借助直观模型,充分理解小数的性质,进而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师:从左图到右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情预设】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正方形的大小和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相同,所以0.3与0.30相等,证明刚才猜想是对的。

教师引导得出: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板书:0.3=0.30)

(3)发现规律,总结小数的性质。

①师: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学情预设】如果发现有的小组不知如何着手,教师应及时引导:可以按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这些小数有什么变化。

预设1: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它的大小不变。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0,它的大小不变。

预设2:我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总结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放手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索、验证、交流、归纳的过程,借助直观模型,化难为易,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小数性质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9例3。

①师:观察0.70=0.7,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情预设】学生肯定会说:去掉了小数末尾的“0”。教师及时引导: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例如0.7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②学生独立完成105.0900的化简,并指名学生板演。

③师: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情预设】不能,根据小数性质化简小数时,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2)课件出示教科书P39例4。

①师:观察0.2=0.200,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情预设】学生肯定会说:在小数末尾添上了两个“0”。教师及时引导:有时根据需要,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②学生独立完成4.08和3的改写,并指名学生板演。

③集体订正。

(3)师: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部分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设计意图】小数的性质核心词是“末尾”,因此在应用性质改写和化简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说一说在什么位置添“0”和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只有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加深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科书P39“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互批互评。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写出错误答案,如:0.080=0.8。教师要强调:只有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中间的“0”不能去掉,否则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2.教科书P39“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换检查订正。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写出错误答案(14=1.40或14=0.140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部分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做一做”安排了两组与例题相同层次的练习,一是化简,二是根据需要改写小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很多,既有新知的探究过程,又有新知的巩固运用,这样编排,省时高效,一气呵成。教学将小数进行改写和化简的内容时,用的时间不多,从两个角度巩固了小数的性质,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探索、验证,展开交流、讨论,积极、主动地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突出了重点;借助正方形的直条图和方格图等直观模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大大分散了难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