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做精、做细,不断提升民生服务的“温度”与“质感”,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开启了民生工作新征程。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表述,其实质就是提倡政府主导,发挥各方合力,更好地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所以,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埋头苦干,让民生工作成色更足,让民生服务“温度”更高,为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理应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一件件民生难题次第解决,都反映了党和政府不断改善民生的决心始终坚定。
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质感”即通过民生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切实地改善群众生活。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工作重点不仅在于通过周到的服务和热情的态度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更需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切实实地提高民生服务的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党员干部们“哪里有需求就出现在哪里”。
然而多数人的需求容易被重视,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却常被忽视。而公共服务的温度,往往就体现在如何对待那些被遗忘的少数群体上。在交流障碍和数字技术的鸿沟之上,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成功搭建出一座“连心桥”,让每一个有需求的人都能被满足。
可见,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民生福祉方能更有“质感”,要提高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让服务能普惠到每个人,让政策能落到实处,让群众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兴文县应急管理局 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