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实习生 姜曦悦
“寒食过后是清明,风雅最是三月三。”时间来到公历4月份,气温逐渐升高,阳光越来越明媚,古代的人们往往趁着这时候出门郊游、踏青、植树、荡秋千等等,感受暮春时节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
“古人踏青的时间往往选在清明节,因为清明前后的雨水充足,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但后来,清明节承担了寒食节的习俗,开始从喜庆的节日转变成庄严肃穆的节日。”4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崇州市博物馆馆长、民俗专家刘旭东,请他来讲述寒食节的由来、习俗及演变过程。
源头追溯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缘起和由来
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冬至往后数105天,就是寒食节。”刘旭东告诉记者,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有“节气”和“节日”的双重身份,时间是春分后第15天,寒食节跟清明节的时间重合度非常高,刘馆长说。
寒食节,节如其名,就是禁烟火、吃冷食的节日。寒食节历史悠久,前后已绵延两千多年,是古人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刘旭东讲述了寒食节的来源,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伴随左右,甚至在危难时刻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让其得以存活。后来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到了要分封功臣的时候,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选择归隐山林,晋文公重耳为迫使其出来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死不从,背着自己母亲往山林深处走去,最后被不幸烧死。因此,后来那座山便叫做介山,那个地方便叫做介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介子推逝去之后,重耳感念忠臣之志,便下令介子推逝世那天禁烧烟火,只吃寒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因此,其实寒食节是非常沉重肃穆的一个节日,在后世的发展中还逐渐增加了祭祖、扫墓的风俗。
“最初的清明节并无现下的祭祖、扫墓习俗,而是一个生机勃勃、非常喜庆的节日”刘旭东馆长谈到。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清明时期,风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出门郊游、踏青赏景的好时节。宋代诗人吴惟信的一首《苏堤清明即事》就是描写的古人清明踏青的情景,诗句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而古代的寒食节,则被描述为“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可见,这两个节日的氛围是天差地别的。
寒食贴首藏地崇州正在举行寒食贴临摹系列活动
时间转换
寒食节习俗逐渐融入到清明节
自寒食节在春秋时期确立以来,历经了几朝几代。寒食节在魏晋时期得以推广,三国时期又遭到魏武帝曹操的废除。三国归晋之后,其习俗才重新恢复,但时间上进行了缩短,变成了三天。同时,晋朝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典故推而广之,使得寒食节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唐朝时期,朝廷法定寒食、清明放假,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后来还延长到四天、七天。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等习俗内容。
宋以后,宋词里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寒食节的诗词。刘旭东谈到习俗流行的原因,他认为:“其实很多习俗都是来自于宫廷,经过元清之后,因为元清的满人入关,很多汉族古代的繁文缛节都被取消了,因此很多汉族的习俗慢慢就消亡了。比如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十月一日的寒衣节等,都是与寒食节比较类似的节日。”
至于对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融入清明节的看法,刘馆长还是比较乐观,“这正是寒食节以另外一种方式被保存下来的证明。”面对诸多古代习俗逐渐消失的情况,刘馆长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像很多我们古代的节日,慢慢都消失了,被淡忘了,其实我们是很有必要去恢复这些节日传统的,从而去找到我们的文化记忆,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要保留的记忆遗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