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至而后意诚的诚什么意思,自知诚亦不易的诚什么意思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08 06:07:53

知至而后意诚的诚什么意思,自知诚亦不易的诚什么意思(1)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儒门读书录


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熹注解说,“谦,快也,足也”,“自谦”就是自足。“独”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就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闲居”就是独处。“胖”是安舒的意思,“心广体胖”即“心无愧怍,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

诚其意就是不自欺。所谓自欺,就是“知为善以去恶”,但“心之所发有未实”,因而“不能实用其力”。

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自欺呢?看他独处的时候是怎样行事的。没有诚其意,就会在自己的行为可以不被别人评判的时候肆无忌惮,而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

每个人过的都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生活。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是如何行事的,自己还能不清楚吗?因此,掩盖并没有什么意义,不管别人是否看见,自己是能看见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我们应该使自己的所有行动都符合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符合自己对生活意义、对个人德性的追寻。


2

反过来说,为什么要“慎独”呢?是不是怕早晚有一天会“形于外”而被别人看见呢?是不是担心曾子所说的,大家都看着你,大家都指着你,社会很严酷呢?

恐怕是不能这么理解的。这样的“慎独”不正是自欺吗?

之所以要“慎独”,是因为在独处的时候,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往往展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就这最真实的一面审视自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探究背后的原因,更好地理解自己,进而才能更为真诚,这正是“诚其意”的过程。

前面的经文中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说“知至而后意诚”。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实用其力”,之所以“心之所发有未实”,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致其知”,对事物、对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有偏差。我们可能认为一件事情是好的,但还不知道为什么是好的,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采取好的行为。

在这种审视和追问下,我们也就在“诚其意”的过程中推动自己“致其知”,直到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调整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

如果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违背了自己对有意义的、有德性的生活的定义,就会产生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自尊自爱,影响我们的生活。这和别人怎么看我们,怎么评判我们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我们的所有行动,都经过慎重考虑,都不违背我们的真实想法,心情就会更加愉悦,身体也会更加舒泰。


3

慎独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法门。

所谓“慎”,也可以理解为要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和别人看得见的地方保持一致。于是,很容易被理解为要在内心深处保持对社会道德的顺从,又进而理解为时刻给自己念紧箍咒,给自己的所有想法都装上摄像头,让自己老老实实地待在社会道德的牢笼中,稍有出格就惩戒自己。

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孔子说,“君子学而为己”,“为己”的意思,并不是让自己服从社会道德的规训,而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顺从与意义没有关系,只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有关系。

为了他人的看法而生活,就会造就一些伪君子,哪怕时刻监控着自己的内心深处,时刻剪除与社会道德相悖的念头,也不过是被利益所引诱,被外界的看法所胁迫而已。这样的“慎独”,不仅不会让自己更自尊自爱,反而容易让自己鄙视自己,进而导致偏执的人格,把自己所经受的痛苦转嫁他人,成为人形宗教惩戒所。

明明德的“德”,根本上说,是在有意义的生活中所显现的德性,而不是指社会道德。社会道德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客观存在,我们很难完全脱离社会道德而生活,但生活并不是只有社会道德,更不服务于社会道德。

因此,所谓“慎”,并不是为了惩戒和顺从而“慎”,而是为了“知”,即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而“慎”,是为了“诚”,即自己的行为能符合自己对有意义的生活的定义而“慎”。

这样的“慎”,是能成就我们的“慎”,这样的“德”,是能滋养生命的“德”。这样的“诚其意”,让我们“心广体胖”。


儒门读书录:现代社会的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