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以“芦花鞋”为线索串联起了所有的内容。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里,芦花鞋是青铜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青铜带着妹妹去芦苇荡采了芦花,一家人编织芦花鞋,青铜去镇上卖芦花鞋;一个大雪飞纷的日子,青铜把剩余的芦花鞋都卖完了,有一个人也想买芦花鞋,青铜就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脱了下来,他赤着脚在雪地上奔跑。
文章主要表现了生长在艰苦环境中的孩子顽强的性格和善良的心灵。
这个故事里的芦花鞋是线索,是表达感情的载体。文章并不在于写芦花鞋与人之间的相似点,主旨也是通过“人”来直接表现的。
像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枕头里藏着妈妈的爱》,通过一个枕头来写母亲对孩子的爱,枕头本身不具有“人”的品格。

那么,《搭石》用了借物喻人吗?
《搭石》主要内容是:天气变凉了,村民用石头在河里搭出一条路,方便人们行走,然后大家也会互相照顾、礼让。
作者借摆搭石、走搭石赞扬了淳朴、热心的家乡人。

这个主题是直接通过人物来表现的,“石头”在文中并没有被赋予人的特点。文章的重点是“搭石”,而不是“石头”,《搭石》没有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一篇以具体事物贯穿全文的文章,如何判断它有没有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几个标准,第二个最重要:
一、文章有没有强调事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即事物的“人性”,最明显的,会把事物拟人化。《搭石》中没有突出“石头”的“人性”。
二、文章的主旨是通过谁表达出来的。《落花生》的主旨在“花生”的特点上,《搭石》的主旨在村民的特点上。
三、文章侧重写人还是物。侧重写物的,一般是借物喻人或者托物言志,或者用了象征手法;侧重写人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了。
其实,读懂了全文,只需要第二个标准就够了。
当然,同一个事物,可以“喻人”,也可以不“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