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文化的价值是什么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15 05:48:40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识文化本质的方法是先从各个角度归纳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然后对所有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找到的共同点就是文化的本质,进而从这一共同点出发认识文化的构造方式。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归纳人类思想史上对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

人类对文化本质的研究开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这里简要介绍欧洲思想启蒙运动以来对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

1、理性就是文化。

在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18世纪的欧洲爆发了思想启蒙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从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识角度,研究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意识,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张理性崇拜,并研究宗教文化的本质。其中,康德认为,人的主体性是进行“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立论基石,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这种“理性”就是文化,可以让人具备自由抉择其目的的能力。

黑格尔也认为理性就是文化,认为世界历史的合理发展是以“理性”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劳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受黑格尔的启发,马克思将文化当作人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作品”。

2、宗教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现象。

费尔巴哈解释了宗教文化的本质。他认为,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确证和自我肯定。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公开的本质,是他真正的、客观的“我”。上帝的一切品格都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认为上帝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灵魂,而人自己的精神、灵魂、心,其实就是他的上帝。人怀疑上帝就是怀疑人自己,因此,上帝的存在是内在巩固的,是不容怀疑的。

他认为,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上帝,就同时让自己的本质与自己分离。被分裂让渡出去的人的本质变成为一个精神实体,获得了本属于人的主体性,而人却沦为这一主体即上帝的对象。所以,“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他放一个上帝在自己的对面,当作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人按照人的本质创造了上帝,上帝反过来却高于人、束缚人、统治人,成为人的异己力量,完全与人相对立,并将人视为奴仆。这一现象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3、马克思对文化本质的认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

马克思在思想上进一步发展了思想启蒙运动的几大成果: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空想社会主义,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他在费尔巴哈揭示宗教文化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政治异化现象的本质,从而找到实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方法和道路,最终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发现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把宗教归结为人本身之后,并没有从宗教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现象中,进一步分析作为信仰主体的人的自我生成过程。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现象是:“在政治国家真正发达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天国的生活”是指人在“政治共同体”即国家中的生活。在这里,人被看作”社会存在物”或“类存在物“,每个人形式上具有同样的“平等”权利,每个人在财产、地位、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均被看作无关本质的外在东西,都不能影响每个人作为“人”而存在。人除了是“人”之外,就什么都不是。

但是在“尘世的生活”即市民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以“私人”面目出现,个人生存是最终目的,利己主义是通行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把别人看作工具,也把自己降为工具,劳动和活动只是一种手段。

抽象的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被看成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本特性,而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现实生活却被当作纯粹的私人生活。事实上,人之为人的关键就是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这是“人的真正现实”。但人之本已的这一方面在政治领域中被异化为国家,这就是政治异化

马克思认为,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在政治国家的社会职能蜕变成为只为某个等级服务的特权时出现的,在这种情形下,原本反映普遍利益的国家变成虚幻的共同体,政治国家成为脱离市民社会的一个抽象。

马克思说:“政治国家的成员之所以信奉宗教,是由于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二元性;他们信教是由于人把处于自己的现实个性彼岸的国家生活当做他的真实生活;他们信教是由于宗教在这里是市民社会的精神,是人们相互脱节和分离的表现。”所以,宗教就是政治国家成员“理想的非世俗的意识”,是在政治国家实现的“人类发展阶段的理想形式”。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要个体与类的对立依然存在,只要人还没有真正成为类存在物,宗教就必然存在。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并不等于现实的人能够摆脱宗教异化。人的本质只有回归于自己的发源地即人的生活世界,才能对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而重新回到人本身。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政治异化现象产生的根由,发现劳动异化是政治异化乃至宗教异化的基础。宗教异化是发生在人内心深处的意识领域的异化,而劳动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

劳动异化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对象化到一个外部对象上形成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反而成为一种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使劳动者丧失劳动的对象或者被劳动的对象奴役。

二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表现为:1、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体现。但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成为不属于劳动者的本质之外的东西。2、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被迫的,是劳动者外化自己本质的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3、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属于别人的。

三是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是指作为人的“人”,这种“人”被理解为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生命活动来实现和确证,人是“一个在他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当本应属于自己的劳动产品被褫夺出去,使劳动者不能进行发展自身、肯定自身的劳动,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

四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只有通过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异化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不再属于劳动者,就必定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上帝,而只能是人。

马克思认为,在古代社会,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存在着实体性统一,但是,在劳动异化现象出来后,才出现政治异化和宗教异化现象。消除政治异化和宗教异化现象的途径就是消灭劳动异化现象,让人的本质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使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生活实现统一。

那么,消灭劳动异化现象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让劳动者拥有自主劳动的权利和拥有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权利。劳动者拥有自主劳动权利的条件是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产品的条件是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建立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消灭劳动异化现象的唯一途径。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的文化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认为,文化产生于人的实践,人是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其本质也应该体现人的主体性。文化是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在揭示政治异化现象本质的过程中,解释了个人自我意识在对象化过程中转化为社会意识的过程,说明了文化产生的根源是人的劳动本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文化的范畴不仅包含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意识、精神的产物,而且包括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广义的文化应该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

4、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生活。

马克思的文化观是在揭示政治异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属于政治文化范畴。

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活动,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容主要是:

第一,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的精神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反映和心理感知,其内容和形成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全部社会生产关系所制约,受着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制约。

第二,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而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能动作用集中表现为:在特定条件下,文化可以推动或阻碍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在现实性上,文化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基础的这种能动作用,是要通过掌握了文化的人来实现的。

第三,文化具有阶级性。首先,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不过是社会阶级关系、阶级矛盾与斗争的反映和表现。其次,在阶级社会中,主导社会的文化通常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文化。再次,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新的阶级的统治替代旧的阶级的统治,总是先要进行政治思想与舆论的准备。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政治文化代替旧的政治文化的历史。

第四,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联系纽带,是社会群体生存的基本方式。不同的民族按照不同的经济方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点,发展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这些民族性在文化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和特性,使得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在民族的政治活动、政治发展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

第五,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在反映现实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性质。首先,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必同步。其次,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水平往往不同步。再次,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

5、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功能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18、19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产生了大量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企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各种管理问题产生了管理学的研究工作,并在20世纪形成了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理论学派。

至20世纪70、80年代,对企业管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达到极致。这时,经济危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普遍面临生存竞争压力。发展企业服务社会功能的生存竞争需求,迫使企业进行强化市场经营功能的文化建设活动。以企业市场经营功能建设为目的的文化建设需求,促使管理学对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规律性总结,以求发现企业功能体系建设的方法。经过这几十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对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理论研究工作已经从单一的功能建设发展到多种功能相结合的功能体系建设阶段。

6、关于文化的其他定义

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定义已经有200多个。在这些文化定义中,构成“文化”主要内容的要素主要有: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②语言和符号。③规范体系。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⑤物质产品。

各种“文化”都具有的共同特性表现为以下五点:(1)文化必须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是创造出来。(2)文化是后天学习取得的经验和知识。(3)文化具有共有性。(4)文化具有传承性,是一个接连不断的动态过程。(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6)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7、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3种意见:

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

不少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在19世纪,英法两国把“文化”与“文明”视为同义词,认为两者的意义几乎等同。

其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

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

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在20世纪之前,德国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

以上三种观点中,很多人认为第二种较为符合事实,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2)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

(3)从空间上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4)从形态上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5)从承载者的角度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中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还有伊斯兰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6)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7)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变化缓慢。

(8)从词义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

以上是对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文化本质特征认识的归纳。

第二步,认识文化的本质

认知文化本质的方法,就是运用抽象分析法寻找所有文化现象的共同点。可以找到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就是对社会意识的表达。这种表达有实践表达,理论表达,技术表达,艺术表达,情感表达(即价值意识表达),行为选择表达,管理表达、语言文字表达等,具体表现为文学作品、艺术品、音像作品、建筑物、各种产品、宗教、技术成果、科学发现、风俗礼仪、道德观念、法律法规、认知模式、行为模式、管理模式、社会组织等一切人类创造的社会现象。

所有人类创造的社会现象的背后,都隐含了某种社会意识的认知。正因此,一切社会现象都是表达社会意识的文化现象。当某种产品或现象背后表达的社会意识含义得到高度认可时,人们对这种产品或现象的认知,就从功能认知上升到文化认知的高度。

例如,“钻戒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使人们对钻戒的认知,从戒指上升到爱情文化高度。又如,《国际歌》的歌词内容,使人们对《国际歌》的认知,从歌曲上升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高度。

社会意识是对人们在共同合作解决社会生存问题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知共识的统称,包括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情感现象、智能现象等一切客观现象的认知共识,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心理规律等规律的认知共识,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认知共识,对解决社会问题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共识等等。

进一步对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进行抽象,可以发现: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人们对社会意识的表达活动实现系统化、规范化、条理化、持续化、模式化,从而形成社会意识表达的功能体系,即文化创造的功能体系。

例如,人们对解决社会经济矛盾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共识,通过社会经济管理行为,转化为由社会生存方式建设、社会经济管理方式建设与社会经济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建设共同构成的社会经济功能体系的建设活动,称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人们对解决社会政治矛盾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共识,通过社会政治管理行为,转化为由社会合作方式建设、社会政治管理方式建设与社会政治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建设共同构成的社会政治功能体系的建设活动,称为社会政治文化建设。

人们对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共识,通过社会信仰教育管理行为,转化为由社会生活信仰教育方式建设、社会生活信仰教育管理方式建设与社会生活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建设共同构成的社会信仰教育功能体系的建设活动,称为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再如,人们对解决音乐、绘画和语言的文字表达问题方式方法的认知共识,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管理行为,转化为由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建设、语言文字表达管理方式建设和语言文字表达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建设共同构成的语言文字表达功能体系的建设活动,称为语言文化建设。

对解决问题行为的描述方法认知共识,以及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情感现象与智能现象等的描述方法认知共识,通过文艺创作表达管理行为,完美形象生动地转化为科普作品、文学作品、艺术品、音像作品和艺术形象等,并形成由文艺表达方式建设、文艺表达管理方式建设和文艺表达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建设共同构成的文艺表达功能体系的建设活动,分别称为科普文化建设、文学文化建设、艺术文化建设等。

同样,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主要矛盾的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共识,通过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转化为由企业生存方式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建设和经营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建设共同构成的企业经营功能体系的建设活动,称为企业经营文化建设。

把所有文化建设活动的共同点抽象出来,有三个共同点:

一是目的相同,都是把对解决社会问题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共识,准确表达出来,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体系。

二是所有文化建设活动都分为三部分:一是把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方法认知,转化为实践工作模式的行为方式表达,称为行为功能建设。二是把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管理方法认知,转化为现实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式表达,称为管理功能建设。三是把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要求认知,转化为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的价值观表达,称为价值观功能建设。所有文化建设活动都是通过这三种功能建设活动进行。文化建设形成的功能体系是这三种功能建设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

三是所有的文化建设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行为实现,而且形成的功能体系必须始终通过管理行为来维持存在。

文化建设形成的功能体系是解决问题行为的方法意识表达功能体系,是行为功能建设、管理功能建设与价值观功能建设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因而称为文化创造功能体系。

文化创造功能体系的形成方式是:当某一问题转变成为影响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时,就会产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行为产生新的解决问题行为方式。新的行为方式导致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式使新的工作行为要求标准得到规范,进而产生新的行为价值衡量标准体系,形成新的价值观。

文化创造功能体系是文化建设活动的成果。文化建设活动是对社会意识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认知的表达,其目的是使这种方法表达行为实现模式化,行为方式的管理实现规范化,行为的价值判断实现标准化,从而让解决问题的行为能够持续、准确、稳定、规范地进行下去,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方法意识的表达功能体系。

社会组织是功能体系的载体。社会组织是由解决各种问题的功能体系有机结合形成的生存功能系统。社会组织文化建设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设。其特殊性表现在:普通文化建设仅仅是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表达出来,形成解决问题的功能体系,其前提是已经形成了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共识,即社会意识。而社会组织文化建设需要增加一部分内容,即建立寻找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认知共识的社会意识形成系统。

也就是说,社会组织文化建设是由社会意识形成系统功能建设与表达社会意识的行为功能系统建设二部分构成。

社会文化创造体系是由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社会功能体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其存在表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解决各种问题的行为规则体系,即规矩。社会文化创造体系形成后,社会文化创造工作就会表现为按规矩解决问题。

按规矩解决问题的文化现象通常称为文明。例如,讲文明就是要求人们按规矩做事。政治文明是指按规矩开展政治活动的文化现象。物质文明是指按规矩开展物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活动的文化现象。精神文明是指按规矩进行信仰自我管理的文化现象。

文明是社会文化创造体系正常运行产生的文化现象。观察一下通常所说的文明建设的内容,如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等,可以发现,文明建设的内容有二部分:一是文化创造功能体系的建设,即规矩建设;二是维持文化创造功能体系的正常运行。

人类社会是一种组织存在,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宏观社会文化是对人们解决社会生存矛盾的社会理想意识的表达。宏观社会文化建设活动的目的是建立宏观社会文化创造体系,是创造社会文明的活动。社会文明是宏观社会文化创造体系正常运行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现象。

运用抽象分析法观察所有社会文明的共同点,可以发现社会文明的共同点有四个:一是都有成熟的语言文字表达规则体系;二是都有固定的认知宇宙、自然、社会的思维模式,也可称为社会意识思想模式;三是都有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成系统、社会生存方式和社会管理体系;四是都有稳固的核心理想信念信仰体系。

这几个共同点说明:社会文明是由语言表达规则体系、社会意识思想模式、社会意识形成系统、社会生存方式、社会管理体系与核心理想信仰体系共同构成的社会文化创造体系,在正常运行时产生的按规则解决问题的社会文化现象。

结论:文化的本质是社会意识的表达。文化建设的本质是社会意识表达的功能体系建设,其结果是形成文化创造功能体系。文明是社会文化创造功能体系正常运行产生的按规则解决问题的社会文化现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