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偏好与选择
个人消费是消费市场的基础,这里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消费者既有消费购买的需求,也受到自身购买力的约束,就是最常见的自己的收入水平-工资这个决定因素。
2.1预算约束
假设一个梨的价格是2元一个,苹果的价格是1元一个,而一个消费者每周收入只有100元,那么就形成了如下的直线。
这条直线就是预算曲线,既你的消费能力就在这个直线和XY轴相交的区间。直线的斜率为,
再来看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对于预算曲线的影响,当收入增加时,商品的价格不变,那么曲线的斜率也肯定不会变化,那么这条直线就往右移动,人们的购买的东西就能增加。
当收入不变时,苹果的价格上升,那么预算曲线的斜率就会增加,相交的X点向左移动。
2.2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在这里首先有2点假设,1完备性假设,就是消费者对于2件不同的商品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A>B,B<C,C~D,就是A比B好,B比C差,C和D差不多。2传递性假设,就是A>B,B>C,那么A>C,所以这里避免了一个我们常识里的一个悖论,因为如果我们觉得A和B即使有微小差别也不要紧,比如我们会觉得10块钱和9.9块钱差不多,那么我用9.9元和你换10块钱,再用9.89元换你的9.9元,那么只要你一直觉得差不多,我就可以把你的钱全部还完。
还有一点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商品总数越多越好。
无差异曲线
当我们满足越多越好的理论是,在无差别曲线上,既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比如I2上的A点和B点,A点苹果比B点的少,但是梨的数量比B点的多,在这2个点,A和B的消费者偏好认为是差不多的。所以在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我们都认为消费者满意程度是一样的,所以叫做无差异曲线。所有的这些无差异曲线的全部叫做消费者的偏好映射。
还有一点并非所有的商品都是满足“越多越好”,因为有些商品是“劣质产品”,人们不会对此类商品越多越好。还有越多越好是在人们“永不满足”的条件下,但是实现情况下并不是,比如我们每日要吃的大米,我们吃饱了,就不想吃了,也并不满足越多越好。
2.3理性假设和实际行为
在经济学中我们理解偏好都是假定的静态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不同人的偏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这已经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畴了,已经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了。同理人们的实际行动也是这样的。
2.4替代品和互补品
完全替代品,就是A和B两种产品,对于一个用户来说没有任何的差别,比如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我们可以认为如果可口可乐一天消失了,那人们可以喝百事可乐代替,并不会有任何影响。(PS这里还是理想情况,因为总有人说可口可乐比百世可乐好喝,无法代替。)
完全互补品,就是有些物品必须和另外的商品配合使用,比如我们的鞋子就必须要2件,左鞋和右鞋,我们刷牙就必须要牙刷和牙膏。
2.5边际替代率
就是边际替代率,是指两种物品可以按某种比率替换,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即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一种物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消费数量的比率,MRS.边际替代率讲的是消费的最优解,既在有限的钱的情况下,买到符合自己预期的最多的产品。一般情况下的边际替代率=价格比。但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不满足。在完全替代品下,边界解就是最优解。
2.6消费者选择
现在来看下如果把预算约束和偏好映射放在一起看消费者如何选择消费达到自己最高的满意度的。
图中有3个点A,B,C点,在A点满意度低于B点,因为他买的苹果和梨的数量都是低于B点的,而B点低于C点,但是C点的话消费者消费力不够,而在B点正好和预算约束曲线相切,所有正好达到自己最大的满意度。
预算曲线的斜率为-px/py,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边际替代率。随意两种商品他们的边际替代率就是MRS=px/py,这是什么意义呢,就是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边际价值的估量就是两种商品边际市场成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