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秦襄公嬴开(?—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秦庄公次子
从秦统一到始皇三十二年间秦的治国思想是儒法并用。秦统一后,国家形势发生变化,稳定统治成为了首要任务,秦吸收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并对法、儒思想加以融合运用。*统一时,不仅施行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还运用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因此秦统一后存在过一段儒法并用时期,在这段时期内,秦朝出现了比较罕见的为政缓和阶段,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在这之后,秦统治政策发生变化,因秦朝“内兴功作,外攘夷狄”,进行大规模军事扩张、大量征发徭役,法家思想再次受到重用,儒家思想被抛弃。始皇三十四年后,“焚书坑儒”事件虽使儒家学派遭受重大打击,但儒家思想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消失。
上图_ 泰山刻石 拓本 (部分)
- 其次,在秦统一后的施政措施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儒家思想的踪迹。
儒家学说宣扬忠孝仁义和社会等级,这利于维护皇权,强调以德治国,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所以“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嬴政在《泰山刻石》中说“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人以仁”“贵贱分明”,《琅琊刻石》中说“圣智仁义”“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刻石中的礼、义、忠、孝和等级秩序等思想都是在宣扬儒家道德教化理论。秦甚至在民间基层政权专设三老,以“掌教化”。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之下,秦王室贵族也深受影响。如公子扶苏的师父是著名的儒家学者淳于越,扶苏本人也倾向儒家理论,他曾替要被坑*的儒生们求情,他为人宽仁孝顺,以致在收到赵高矫诏时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随即拔剑自刎,没有听从大将蒙恬的劝告。甚至连公子胡亥在一开始也不愿矫诏自立,他认为这样是不义不孝之举,可见儒家道德思想对秦上层统治者影响颇深,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行事准则。
上图_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
- 再者,我们从出土文献记载也能发现秦在统一中国前后运用儒家思想的痕迹。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章,其主人公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死于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时间跨度上位于商鞅变法与“焚书坑儒”两个事件之间,主人公喜是秦基层小吏,他亲眼见证了秦统一历程并记载了有关制度信息,因此它是探究秦统一前后统治思想转变的重要文献资料。
《为吏之道》记载了秦官吏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例如官吏要为官廉洁、为人正直、宽裕温良,同时还要忠诚守信、尊敬上级,同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也与儒家的义利观相符,以上各种对秦官吏的道德规范要求都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思想,这件出土文物有力地印证了秦统一前后实际运用了儒家思想来管理官员,加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