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个词儿火了,叫通货紧缩。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年我们将深刻体会什么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央行的货币总量在持续增加,但市场的消费水平却难有起色。
所以就有人问了,一旦发生长期通货紧缩,那穷人和富人谁的损失更大?普通人应该在通缩的大环境下做些什么呢?
先说下结论,通胀对于普通人不太友好,但通缩的危害可能更大。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通胀好比是三伏天里穿皮裤,那通缩就是数九寒冬光膀子,过热或者过冷都会触发脑神经短路,区别就是痛苦的过程和感受不一样。
过度通胀意味着经济过热以及商品价格上涨,如果收入跑不赢通胀水平,那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将会大大增加,购买资产也要付出更大代价。
而过度通缩说明经济疲软,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不足,由于大家普遍不看好未来,所以有钱人也不敢投资或者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消费需求也会跟着下降,这就导致企业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掉,最后就只能减产裁员,从而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
这就是个负反馈,即便这个时候资产价格开始下跌,但大部分人依然买不起。
简单来说,通胀是富人和资产阶级的福利,他们可以通过投资让财富得到指数级增长。而普通人因为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也得到了相应的工作机会,努力一点的甚至可以通过资产升值实现财富自由。
但通缩就完全不一样,富人的资产在贬值,社会岗位也跟着在减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人过中年可能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整体经济就像是在做螺旋式下降,而且一时半会儿很难走出泥潭。
为了更好的理解通缩的影响,咱们可以看看日本在泡沫破灭之后,经济为什么会爬行三十年。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为了应对货币升值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于是在1986年开始采取大水漫灌的财政刺激计划,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日本的股市和土地价格暴涨了三倍,资产泡沫是越吹越大。
到了1990年,由于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日本泡沫被刺破,股市在一年内跌掉了1/3,随后便一路下滑,直到2008年10月才勉强企稳。
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更是跌成了狗,全国房价较泡沫最高点时*了70%,东京的房价*了90%,十年的时间里有180多家银行先后*,数万投资客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根据媒体估计,90年代的泡沫破灭造成日本社会损失了大约208万亿日元,也是从那以后,日本的经济就开始常年装死,经济学家把1980年到1990年称为消失的十年。
可二十年都过去了,通缩的情况还是没有什么好转,现在又说失去的三十年。
那在这失去的三十年里,社会的消费水平是个啥情况呢?
咱们先从宏观层面去看。
从1991到2021年,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有12年是负增长,其中2009年甚至跌到了-1.4%,只有1991年和2014年达到了2%,也就是达到了通胀的理想水平,但剩下的16年里,日本的通胀率几乎都在1%以下。
用日本政府的话说,所谓通货紧缩,就是伴随物价下降的经济停滞,翻译过来,也可以理解为越便宜越不买,越不买就越便宜。
举个例子,如果明天是双十一,一部iPhone手机要比现在便宜个好几百,那你是今天买还是明天买?
又如果天天都是双十一,手机的价格每天都在走低,那你是不是忍忍等到跌破成本价的时候再考虑出手?
问题就在于价格普遍下跌对于社会经济活动不是什么好事。
大家要知道,当企业的利润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营者就会缩减生产线甚至关闭工厂,当工人减少收入或者待岗就业时,又会进一步降低消费能力,引发恶性经济循环。
如果你是一个饭店老板,在原材料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你家的木须肉盖饭十年不涨价,反而还因为同行竞争不得不选择降价,你是个啥心情?
最终的结果就会导致行业内卷到了极致,为了继续开店经营下去,你就得缩编减员,并极限压榨自己和员工的剩余价值,搞得整个社会都非常的丧。
日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三十年前一碗拉面需要380日元,三十年后基本还是这个价儿。
当然,日本人的工资也30年如一日,90年代,一个日本普通工人的月薪大概是20多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一万五六的样子,三十年后,平均工资涨了12万日元,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影响,实际涨幅四舍五入差不多等于没有。
这么一看好像日本人的工资没涨,物价也没涨,理论上生活水平也没有变化,但如果放在全球的角度去看,其他国家的物价和工资都在涨,日本不涨也就等于国际购买力在下降,企业利润被成本摊薄了。
所以自从90年代后,日本大妈就再没能力出国消费了,取而代之的是隔壁邻居在日本开启了反向爆买模式,因为此时人民币的购买力强,可以享受日本产品的优质服务。
那日本政府是怎么解决通缩问题的呢?
为了解决经济长期停滞的问题,日本政府把2%的通胀率作为年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是因为适当通胀可以让整体物价缓慢上升,有钱人担心自己存在银行的钱被通胀吃掉,就只能主动寻找各种投资渠道,于是社会资本也就慢慢流转起来。
但现实的情况却十分打脸。
早在20年前日本央行就开始了零利率政策,甚至在2016年还推出了负利率,等于你把钱存银行,不但一分利息也收不到,最后还要倒贴给银行钱。
可日本人仍然选择把钱存在银行。
因为有人算过一笔账,假如当年的通胀率低于短期银行的存款利率,那实际的存款回报还是稳赚不赔。
比如2020年日本政府给出的预计通胀率是-0.7%,银行短期存款利率是-0.1%,两者冲抵,等于存款的实际回报率在0.6%左右。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神奇现象,哪怕是负利率政策,日本老百姓还是把钱乖乖存银行里,或者去买收益率还不到1%的国债,在投资渠道不多的情况下,玩利率剪刀差是普通老百姓最稳健的做法。
而日本的房地产是啥情况呢?
首先在通货紧缩,房价一年不如一年的大环境下,买房就意味着主动背债,等于是房子在不断下跌,但债务却在持续扩大,这就是个稳赔不赚的买卖。
即便日本的房贷最低可以做到0.725%,但大部分的日本人还是不会投资买房,最近十几年,日本的房价最高也只涨过5%。
更奇葩的是,日本的有钱人大部分集中在50岁以上。
根据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家庭,平均储蓄超过了1000万日元,相当于60多万人民币。而60岁以上的大爷大妈平均储蓄则超过了2200万日元。
要知道,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二战之后,小时候真是穷怕了,人到中年又目睹了泡沫破灭的整个过程。
所以他们手里抱着巨款也不敢随便乱花,更谈不上什么价值投资。即便日本的遗产税高达55%,这些老人也要勒紧裤腰带,把钱存起来。
而日本30岁以下的家庭负债是储蓄的两倍,30-40岁区间的家庭负债是储蓄的1.5倍。等于是最有消费*的年轻人基本都欠了一屁股债,哪还有能力去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呢?
总的来说,日本政府招数用尽,但依然没能走出通缩的陷阱,因为经济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政府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但这些钱根本没有进入实体,也就刺激不了经济循环。
另外,东亚绝育圈里日本走的最早,老龄化也最严重,巨大的社保开销和年轻人的无欲无求,又限制了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
日本社会就像是一个经济黑洞,央行撒在多的钱也起不到什么明显作用,于是一部分人就选择躺平,不结婚不生子,窝在家里混吃等死,这就是通缩带来的严重后果。
但是话说回来,日本是先富后老,强大的工业底子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仍然可以维持经济的基本运转,但咱们是未富先老,除了房地产泡沫没有破,其他日本所出现的问题,咱们是一个也没有少。
最后咱们再来聊聊,,当长期通货紧缩来临的时候,普通人应该怎么自保?
简单来说就是谨慎投资,现金为王,有份稳定的收入比什么都强。
在通胀的环境下,贷款投资等于是一边对冲货币贬值的影响,一边叠加资产上涨的收益,十年前那些加杠杆炒房的人就是按照这么个逻辑实现的财务自由。
但通缩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投资收益率追不上银行利息的时候,负债买房就显得过于逆反了。大家应该减少负债,同时储备一定的现金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只有等到新的技术出现,当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内循环充分完成后,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才会真正开启。
总之,通缩意味着普通人的苦日子要来了,大家能做的就是加强自我修炼,熬过黑夜,距离曙光也就不远了。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伟大都是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