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验,重视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
仁立墨人 原创写于1993年
(《企业管理研究》1993年第2期)
一
历史的角度看,中小企业具有长远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如下经营特点:
(1)中小企业的经营,多属个人经营,因此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
(2)利用的资本少,外部资本的筹措能力不必很强,其活动领域仅限于用中小资本能够操业的范围。
(3)其成长与否,受其企业的独立自主性所左右。
(4)由于资本弱小,存在许多竞争对手,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
(5)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刺激或冲击是很大的,因此各企业的适应性差距较大。
中小企业的概念比较模糊,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统称的。其实它们可划分为不同的规模阶段:
(1)个体或微型企业。就业人数在10人以下的劳动集约企业是零星企业或个体企业。是一种家庭生产制,多数在自己的住宅从事营业,完全没有管理人才,没有组织。但它们之间差距很大。有的生命力很强,并不断成长发展,有许多停滞或*。我国城乡个体企业约612万多个,大部分是属于从业人数10人以下的。
(2)小企业。一般把10—50人左右的企业称为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社会多数是在住宅从事经营活动。带有同族色彩。企业的存亡是依靠经营者的勤奋、诚实等天资条件以及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今天的发达国家在过去实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都曾经依靠过小企业。即使在1960年,美国、英国、原西德制造业的产业大约有1/4是在雇工人数不满100的厂家进行的。在雇工5—33人的规模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英国(1979)65.2%,美国(1997)56.4%,南朝鲜(1981)70.6%,日本(1972)80.2%,印度(1977)51.7%,南斯拉夫(1981)6.6%,匈牙利(1981)2.2%,在雇工33—75规模上,上述国家的比重(%)为15.7、20.3、14.7、10.7、35.3、15.8、4.8。
(3)中型企业。50—300人左右的企业属中型企业。虽有很多性质不同的企业,但却都列入中型企业的范围。中型企业的设备能力强,资本的装备效率高,以销售额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在上述外国企业中,介于这个规模之间的比重英国为12.2%,美国为16.2%,南朝鲜为10.7%,日本为6.9%,印度为8.6%,南斯拉夫为44.1%,匈牙利为27.9%。
(4)在国外,特别是日本,把介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企业,称为骨干企业。我们把我国的中型企业(如年产10—100万吨钢的冶金企业)称为骨干企业。在国外从人数上区分,把超过300—2000人左右的企业属骨干企业。日本把骨干企业销售额的上限定在200亿日元,即使股份资本,也应达50亿日元左右。在国外,骨干企业的研究史已有20多年了。在德国,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已出现了“中企业论”。在美国,50年代末就有人把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较大规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自进入70年代后,P·德讷卡、P·R·拉罗斯、R·J·倍卡都曾明确谈到了骨干企业。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认为,发展中小企业则是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并认为政府消除障碍比积极鼓励更为重要。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有四大优点:
(1)增加劳动就业人数;
(2)导致工业的分散;
(3)促进收入分配的较大平等;
(4)动员两种资源:企业人才和本地区原料。并且易于从事革新,促进技术进步。
日本经济学家、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末松玄六在他的《中小企业经营》一书序言中对中小企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许多人信奉“大量生产原则”、“大规模经济效益”的说教,而他却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生产率越高。由于大企业控制市场和系列化,有人主张中小企业应该资本集约化、设备现代化、大量生产化,并寻求经济联合才能生存下去。而他则认为,中小企业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劳动、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上下功夫,才是确保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他认为中小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上起到巨大作用,是大企业的支柱,完全可以自主经营。
普弗夫在考察中小企业存在的依据时,认为保证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因素主要有:
(1)GNP的增长率循环提高,当GNP急速增长时,需要很大的销售能力,这样需发展中小企业。
(2)加快技术改革的步伐,使崭新的专门化的服务成为必要,支配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的产业得到发展。
(3)年轻的新产业的兴起。
(4)有利于小企业的产业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中比其它产业增长得快。
在更广泛的意义说,有利于小企业的特殊经济因素还有:
(1)技术要求不高;
(2)经营的熟练程度无足轻重;
(3)不需要大量资本;
(4)市场是地方性的。
他认为中小企业有许多明显的特点,也就是其存在的合理依据:
(1)弹力性强;
(2)适应性强;
(3)提供个人服务;
(4)专门的、高级的服务的产品。
设计出新产品和新工艺而使产品生产的方法发生变化的时候,对具有大量庞大的固定设备的企业是不利的。产品变化迅速,要求产品差别化,环绕其它企业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的时候,必须有迅速的适应能力。普氏认为对中小企业的将来发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有:整个经济的增长率;不同行业的增长率;能源;运输;城市化;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结构和组织;人口的发展状况;劳动市场;经营技术;特许化;租赁百货店的发展。上述因素越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越好。他认为,联合合并企业组织的集中,是中小企业的地位减弱的原因。有销售中小企业生产资料的市场,标志着中小企业不是因被吸收而消灭,而是为更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豪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得出的中小企业存在结论是:(1)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数和国民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国民总生产得到发展,企业数就增加,因而中小企业也增加。随着景气的循环,观察企业人口的增减。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增加经济的幅度、深度和富裕程度,能决定市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机会。整个经济的发展,能提高收入的水平,增加个人储蓄,能供应中小企业的开业资金。
(2)技术的发展越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越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发明有很大的作用。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的形式,扩大着中小企业的范围和数量。在新产品或新产业的初期阶段,中小企业能制造零部件,在成熟阶段,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生产的机会。在销售和服务业中,由于受规模利益的限制,因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务的机会是很多的。
(3)在融资方面虽然中小企业有困难,但如果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投资公司、公证机关和部分银行的关心来融通资金。
(4)联邦税的影响,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在税收上的改善,中小企业的地位会得到加强。
(5)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表现在政府的一连串的反垄断政策里。
(6)政府对中小企业产品的购买量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7)城市化的进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越来越吸引更大市场要求的工厂离开原料供应地,引起了许多差别化或极端专门化的商品生产的中小规模工厂的出现。
二
从先进工业国家来看,骨干企业已作为大中小企业之间一个较大层次在客观上存在着。并且被认为,骨干企业的企业家活动越活跃,这个国家也就越有活力。因为骨干企业的活动背景是无数中小企业的活动。认为在成熟经济中,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的生存领域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的活力是依存于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的。一般认为,骨干企业是随着重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增加,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的。它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但又不至于发展成为大企业,并作为一个独立企业存在。此外,生产的重复化进展,投资财产的需要多样化,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服务经济化的发展都拓展了骨干企业的活动领域。骨干企业的地区分散化被看成是成熟经济的特征。在革新的中小企业中有一部分向骨干企业成长。但并不是一切中小企业都可以成长为骨干企业的。只有那些具有企业家活动和组织能力而又独立自主地大量产生创造成果的企业才能够发展成为骨干企业。革新的中小企业是由优秀的企业家领导的,而大企业是通过组织来指挥活动,由专门的经营者进行管理,前者的经营是突出企业家个人的作用,而后者经营是通过组织来进行。骨干企业的特点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即有属于企业家的经营者领导和指挥,同时又通过组织来活动。因此骨干企业是以具有强烈个性的企业家和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轴心而展开活动的。骨干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家活动而不是组织力。它容易隐蔽企业的势力,不易看出它的势力强弱。因为它存在两面性。其存在形态在各个产业领域较集中的在第二产业,但目前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于高科技产业中。而且分散在各地区。因为它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它和地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骨干企业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成为成熟经济的主要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再次工业化进程中革新的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已成为技术革命的主力。为了加速技术革命, E·F·希姆哈主张建立ABCD综合体,A指行政,B指企业,C指信息机构,D指市民团体。通过这四方面协作,建立地区组织,加速技术开发的进程,而在这一进程中革新的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起决定性作用。因为,研究骨干企业的人士认为,随着成熟经济的形成,与现代工业化相对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大企业万能的时代结束了。因为以地区为基础的小规模技术革命的必要性在不断扩大,所以大、骨干、中小型企业并存的时代已开始。在多数地区已经形成企业家、专门经营资源、资金的结合。发展地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扩大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有关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1971年,英国中小企业的咨询委员会认为:“所谓英国病的病因,就在于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数量减少。”该委员会的A·德讷在对日本中小企业状况调查后认为:不助长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新的产业就不会出现,就业的新领域也就无法产生。美国经济学家R·E·卡弗斯提出,正常地、适当地向中小企业分配资金,是促使英国生产上升的手段之一。在美国,下院在1978年听取了题为“理解中小企业界在生产社会中应该起到充满活力的作用”的汇报,1980年又发表了以“美国中小企业的将来”为题的报告书,在该报告中谈到60个劝奖项目。在卡特政府1978—1979年间先后召集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者举行了57次公开讨论会,并于1980年1月召开了国会加以讨论。下院对中小企业作用和重要性进行的分析中认为:
(1)中小企业是竞争的先锋,中小企业具有能够通过竞争而比大企业更快地反映需求的能力。它们的生命,就依存于这种快速供给的能力。
(2)中小企业是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的主力。他们认为,美国生产增长率的低下,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受到阻碍。
(3)中小企业是国民的职业造物主。在向失业问题挑战的斗争中,中小企业无疑是美国的领导者。民间就业者的2/3,是从事于中小企业。
(4)中小企业是产生领袖人物的温床。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杰出企业家多数出身于中小企业。
(5)中小企业是企业家发挥才能,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做一个企业家,在美国,这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中小企业是给予社会以很大影响的企业家们大显身手的地方。白宫中小企业委员会认为80年代是企业家的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发挥创造才能和不断总结经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并满有信心地指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技术的突破,是美国未来的大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产业群和新的市场,并得出一个共识:中小企业应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法和不同的具有教育的独自的经济部门。大企业万能已经是陈旧的观念。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活力。提出80年代政府的政策目标是:
(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应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到80年代末,它的产值应在国民总值中占到50%以上。
(2)应该开展发展中小企业的独自的政策研究。其特别计划是:①使大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平等。扩大现有中小企业利润,使之扩大投资。②废止或减小有碍中小企业发展、危及中小企业存在的那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和义务。③发挥创造革新活动,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状况,减少*,谋求经济增长。④在贸易、新能源、革新技术等国家重要经济领域,扩大中小企业的参入机会。⑤在官方订货和金融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方面。⑥在政府各级政策决定中,听取和反映中小企业呼声的系统应制度化。他们把80年代美国经济寄托在中小企业的活力上。
日本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二次大战后,为了恢复经济,日本采取消除经济集中的政策,重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在通商产业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把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并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其目的在于,促使中小企业适应国民经济成长的需要而发展,并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主要政策措施有:
(1)使中小企业结构高级化。首先是促使其设备的现代化。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使设备现代化,但中小企业资金又难以保证,所以政府要采取一定的优惠和援助措施在资金上帮助中小企业。第二促使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并使经营管理合理化。主要是建立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和其它机构开展咨询、情报、技术指导、技术开发等活动。第三是促使中小企业的联合,建立“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担任指导工作,使得中小企业具有适应规模和进行专业化协作。发挥合作优势。第四及时对中小企业的转业进行指导,由政府指定转业行业,属于指定行业的中小企业者制定的转业计划获得政府或地方都道府县知事批准时,则从金融、信用保证、税制等方面给予支援。第五在劳动政策上,开展如下工作来完善中小企业劳动环境。一是通过雇佣保险制度使雇佣关系稳定;二是通过职工训练等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三是通过最低工资制度等改进劳动条件;四是通过中小企业退职金互助制度等提高福利待遇。
(2)补救措施。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弥补这一方面,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防止过份的竞争和适当事业活动的机会。二是使承包交易适当化。三是保证政府向中小企业定货。
(3)金融和税制上优待。在金融方面的措施有:建立使民间资金能够放心货放的信用保证制度;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自有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等。在税制上实行一定的减免税和援助措施。
以上我们叙述了有关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国家政策和一些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情况,从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再次工业化国家,都必须把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方面很多国家是有过教训的。而日本是一直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的。二是中小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不一定非依赖于大企业才能生存。因为依附于大企业很容易受大企业的“盘剥”。
三
结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中小企业如何发展呢。我们提出如下看法:
1、善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宏观指导体系
在十几年的企业改革中,发展最快的应该说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法人小企业和个体企业。我们认为企业改革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法人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基本推上了市场,成为活跃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小企业发展太多太快了,而且不稳定,**的很多,应该刹车。我们认为小企业在发展中固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属于政策引导的问题,对小企业应该鼓励发展不应刹车。出现*是正常的。日本中小企业的关业率为5%,开业率为7%,开业率高出关业率2%。在原西德,每年约有25万个中小企业*,同时又有30多万个中小企业新建,每年新增5万多个。根据美国过去90年的资料分析,在小企业容易进入的产业中,小企业每年增加9%,*8%,两者仅差1%。我国1989年与1988年集体中小企业减少3.6万个,个体减少2.4万个。但1989年比1985年企业总数增长了21.2倍。由35.87万个增加到800万个。说明减少的很少。为此,我们认为目前急于解决的是完善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宏观指导体系。具体工作应该是:
(1)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法人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社会地位,国家立法机关、经济领导机关讨论经济问题时应该足够重视法人小企业和个体企业。
(2)调整法人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开业条件,鼓励和提倡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的开业。消除障碍和一些不必要和繁琐的条条框框,简化开业手续。鼓励科技才、管理人才进入小企业。全社会形成人人要做小企业家的风气,比想进入机关、大企业,想做行政官员的风气更会使社会经济充满活力。
(3)在资金、税收、价格、能源等方面给中小企业以优惠。
(4)完善中小企业特别是法人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的法律形式,对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加以提倡和实施法律保护。
(5)对勇于技术革新、开办第三产业、知识产业的小企业加以鼓励。我们目前对兴办小企业的政策是在收而不是在放,特别是越不发达地区管的越紧。不发达地区经济的振兴应该说主要依赖中小企业的振兴。
(6)政府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像支持三资企业那样支持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刻,而对别人的孩子高看一眼,应一视同仁。
2、小企业适合于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根据中小企业特点的分析使我们看到,我国走向现代化确实需要两条腿走路。发展大企业是生产集中化提高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重要方面。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和个体企业更适应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地区经济的需要。中小企业投资少,管理水平低,关键是决定于企业家的才能,所以中小企业才是落实厂长负责制的主体。选派和鼓励有管理才能、组织才能的企业家出任中小企业的厂长经理,创建企业,是小企业发展和充满活力的最关键的因素。无数国内外杰出企业的成功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3、兴中小企业,特别是振兴小企业和个体企业是我国大企业走向振兴的重要出路。多大中企业不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积压和需求不足。而广大小企业和个体企业正是接受大企业的下游产品的需求者或销售者。在大企业中最为困难的是生产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冶金、机械等重工业行业。如果我国中小企业生产上升,生产需求增加,大企业的生产过剩状况一定会很快改善。即使是生产终极产品的某些重工业企业和大批轻工企业,如果我国小商业企业较为发达的话,他们同样也会为这些大企业提供通畅的销售渠道。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大企业还没有完成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重要的。
4、展中小企业会加速我国企业改革和经济改革的步伐
实践证明,十几年来在国家没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广大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个体企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繁荣。在较困难的1990年,新增工业产值中仅乡镇企业就占了40%。反过来说,卸掉国家财政负担的也是很多国营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把它们推向了市场。广大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只有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广大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兴起,解决了国家最重要最头痛的经济问题——失业问题。因此,可以说是改革带来了中小企业的兴旺,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改革开辟了道路,减轻了负担。中小企业可以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失业和技术革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千百万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因为限于生产力水平,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到了工业现代化阶段,中小企业更是吸收劳动就业的主要场所。中小企业也是吸收技术发明成果的主要场所,由于它的适应变化快的市场,船小调头快,新技术、新产品很容易开发和吸收。所以最富有活力。从而会加快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们的发展会促使我国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加快改革的步伐。
5、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有许多优点,也存在许多弱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是相当重要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工资差距、生产率差距、资金筹措力的差距、市场控制力的差距。所以中小企业应主要制定以下战略:
(1)资金的筹措战略。
由于中小企业*率高,企业又是完全的自主经营,资金管理往往凭个人关系,依赖于某金融机构,所以常常为资金不足而大伤脑筋。往往遇到创业投资严重不足,周转资金不足,急需发展时资金不足,不景气时发生拮据,缺乏必要的现金支出等。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制定提高资金借入能力的基本战略,当然根本的是提高综合的经营能力,以获得收益能力。具体措施有:一是筹措方法,自有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从金融机构借入、留利和折旧。二是借入的基本原则(国际通行),在开支以上借入追加资金,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追加资金。三是提高对金融机构的应付能力。如了解其货出方针、选择贷出政策合理的银行、与金融机关保持良好关系。资金筹措战略有:一是收益资金战略(经营资金战略)即用经营方法,在保持流动率的同时,努力做到收益的极大化和费用的极小化,用纯利润率的增长来填补必要的资金。二是金融资金战略。即广泛利用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三是证券资金战略。最好企业内部持股,有一定信用后再扩展其他办法。四是复杂的结构资金战略。如采取对等合并、吸收合并,参加企业系列或企业集团等。
(2)经营规模的发展战略。
在西方曾经有大多数人认为,大规模生产,大量销售,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中小企业一开始就是效率低和经营落后。要想促进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就必须通过联合,通过共同化、协作化而组成大企业。这种说法一直很流行,以致影响到一些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现在这种观点也受到挑战。特别是日本和原西德重视中小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讲,企业规模不能无限制的扩大,对于中小企业最要紧的是企业保持在适宜规模水平上。但是要注意到适宜规模有上下限,存在一个“最适地带”,而它并非一成不变。它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合理的经营、经营机构的变化而时常变化的。
(3)其他有关战略。
中小企业应该走专业化道路,但决不能仅依靠一个大企业,这是很危险的。一是容易受该企业的“盘剥”,二是如果大企业危机,则自己也跟着遭殃。也就是要有防卫战略。实施必要的自我经营战略和销售战略(品种、包装、价格、广告、人员销售、流通)。中小企业还要不失时机走组合战略,参与企业联合、集团化和融合化等。
6、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尽快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独立位置,参与竞争,选好当家人,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尽快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其成长途径当然主要是实现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内部扩张,实现中速增长,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从独资发展为合伙进而成为法人企业,从小企业发展为中企业和骨干企业。而中小企业最有生命前途的产业领域则是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其中知识业、服务业、商业、高科技领域是最有前途的。形成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则是中小企业的长远之计,实现独立自主经营、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具有自己企业特色,就会使中小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大邱庄的农工商联合体、杭州万向节厂、柳州糖果厂、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就是范例。
来源:《企业管理研究》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