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后,期刊编辑或审稿人首先看的往往是论文标题。换句话说,论文标题如果能成功吸引他们的眼球或注意力,那么,我们的论文就有望进入下一审核阶段。反之,则会降低期刊编辑或审稿人对论文的积极评价,甚至可能被直接被拒稿。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拟制论文标题,我们围绕已刊发的C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标题拟制的11种方式。
一、拆分固定术语或俗语
术语或俗语原本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一套固定的叫法。但越是固定的叫法,越是人们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就照用不误的叫法,越可能隐含着一些有待解决的前提性问题。通过把固定术语或俗语拆分开来,然后围绕拆分后的字词拟制论文标题,就有可能打破常识,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精神文明”是一种固定提法,但有一位作者却把它拆分成“精神”和“文明”,拟制出《“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这样的标题,探讨了如下三个小问题:“精神”因何“文明”?“文明”如何“精神”?“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通过拆分固定术语,作者实现了三连问,加深了对“精神文明”本身的认识。再如,“明知故犯”这一俗语可衍生出标题《“明知”未必是“故犯”》,“旧事重提”可以衍生出《旧事为何重提》。
拆分固定术语或俗语,有时并不需要把拆分后的所有字词都写到标题上。比如,“中央领导小组”是时政新闻中时常提到的术语。有一位作者关注到这一术语,但他的论文标题写的是《“领导小组”如何领导?——对“中央领导小组”的一项整体性分析》,也就是把“领导”拆分出来,呈现在标题上。通过拆分固定术语或俗语来拟制论文标题,有时需要活用术语或俗语。比如,《近墨何如学近朱:从“一般整风”到交心运动》这一标题的前半部分,显然化用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再如,读到《“情”为何物?——反思公共领域研究的理性主义范式》,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歌词“问世间情为何物”,从而产生共鸣。
拆分固定术语或俗语来拟制标题,还意味着对概念做出分类。比如,《内创业员工与独立创业者创业特质比较》这一标题,作者显然是把“创业者”拆分为“内创业员工”和“独立创业者”,然后比较两类创业者的创业特质。再如,《再论比较文学到底是“比较”还是“不比较”》这一标题,是把“比较文学”拆分成了“比较什么”和“不比较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现有标题。
其他参考标题
“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社会”如何“运动”?——对“五四”时期文化政治一个侧面的考察
什么是“现代文学”的“现代”?——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的历史考察和再思考
思想如何进入“文学”:《新青年》与新文学的思想性
“热闹”不是“狂欢”——多民族视野下的黄土文明乡村习俗介休个案
“谷贱”必然“伤农”吗?——一个理论判断及事实检验
缺席之“作”与替补之“述”——孔子“述而不作”说的解构维度
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划分及其诗学意义
二、提供反常识信息
论文标题的基本要素有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计划(方法/框架)、研究发现。其中,研究问题有无新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制后的论文标题,能给人带来多大的新鲜感。要让研究问题的表述有新意,可考虑在问题中提供反常识信息。
比如,“常回家看看”是国家所提倡的,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但有一位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标题中表达了质疑的意思。他的论文标题是《“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基于生活满意度视角的实证检验》,得到结论是“常回家看看不是必须的”。这就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并带给政策制定者以启示。使用类似策略拟制标题的范例,还有《“逆反哺”?农村父母对已成家子女家庭的支持研究》《多子未必多福——生育决策、家庭养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除了从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关系中寻找反常识信息,并写到论文标题上,还可以从中国人普遍关心的教育话题、知名人物的身份标签、古诗词中,获取反常识信息。比如,有一些家长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好的家庭环境。然而,有位作者却拟制出与上述意思相反的标题——《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讲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将随着入学阶段的上升而降低。一般来说,当多数人普遍相信某种说法时,假如有一个人提出了相反的说法,且能够自圆其说,那么,这些反常识的表述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说一下,使用知名人物的身份标签、古诗词中的反常识,来拟制标题的范例。《作为教育学家的王国维:永恒的燃灯者》这个标题,作者向读者介绍了王国维的教育学家身份。以往提到王国维,人们一般想到的是他在《人间词话》提出的人生三种境界,并据此认为他是一位国学大师。这时,如果有人告诉我们“王国维还是一位教育学家”,就更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再如,《著书难为稻粱谋——<论语正义>的刊行及所见清代士人生活》。这个标题前半句写的是“著书难为稻粱谋”,而人们听到更多是“为稻粱谋”;后半句提到“清代士人生活”。熟悉清代文学的人,这时可能反应过来:上述标题化用了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且表达了相反的意思。龚自珍的原话是“著作只为谋食保安宁”。
参考标题
环境技术改善的不利环境效应:另一种“绿色悖论”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
重点高中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F县普通高中的一个断点回归设计研究
为什么学生不欢迎先进的教学理念?——基于科教融合改革的实证研究
三、制造对立或对仗
“对立”意味着不统一,存在不确定性,符合“答案未知”的特征。“对立”还带有猎奇、引人入胜的意味。因此,可以通过制造“对立”来拟制论文标题。就外观形式而言,“对立”说的是标题中同时出现了多个相关联的对象。受其启发,我们还可以通过制造“对仗”来拟制标题。对仗可以让标题句式更加工整,体现语言美和逻辑概括美。
符合上述特征的好标题有很多,我们简单介绍几个。比如《“有形所得”与“无形所获”——集体化时期村干部履职中的激励逻辑》,标题前半句写的“有形所得”与“无形所获”,既是对立,也是对仗。也即,“有形”对“无形”,这是对立;“所得”对“所获”,这是对仗。这八个字,也是作者对研究问题的回答。透过这八个字,我们一方面能体会到汉语的语言美,另一方面也会感受到作者强大的概括能力。
再如,《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边界、均衡及规制》也属于此类,“个体”与“集体”相对,“理性”与“非理性”相对。当然,通过“制造对立或对仗”来拟制标题,有时也不需要使用完全不同的字词。比如,《想象的政治与政治的想象——“诗性政治”的几个重要问题》这个标题的前半句,作者只是把“想象”和“政治”互换位置,便产生了对仗的文字效果。
更多时候,拟制标题所使用的对立或对仗,并不注重字数的协调,更看重意义层面上的对立或对仗。比如《“真实的世界”最终如何变成了寓言》,这个标题并没有像前面几个标题那样,在外观上保持字数分布的协调,但我们依然能读出其中的“对立”,也就是“真实”跟“寓言”相对。
其他参考标题
大众的崛起与民主的衰弱——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与商议民主的关系
名言与社会政治秩序:传统与现代
家庭资产-负债与幸福感:“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释
纯正的过失犯与不纯正的过失犯:立法比较与学理探究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还是“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农民政治行为两种分析框架比较及重构
“女大难嫁”还是“男大难婚”——婚姻匹配的男女差异与“剩男剩女”的代价
“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教育使人不被命运所摆布”
被误解的“修枝剪叶”与理想化的“静待花开”——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民国文学”,还是“‘民国的敌人’的文学”?
四、在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
“在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说的是,论文标题不仅同时体现了研究发现和研究问题,而且研究问题就包含在作者所提炼的研究发现中。这是一种比较高级、难度也较大的写法。但只要能写出来,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就能从这样的标题拟制中,感受到论文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论文“新”关键是观点“新”。通过“在研究发现中体现研究问题”来拟制标题,不仅实现了“自问自答”,而且由于同一个句子表达的既是研究问题又是研究发现,使得“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这两个要素相互烘托、相互成就。一读到研究问题,就想起研究发现,一读到研究发现,就想起研究问题,因而具有加深印象的写作效果。
比如,《地震应该有严格的规定性——用中国哲学解答当代难题》,读完前半句,人们就知道这篇文章研究的是地震到底有没有严格的规定性,也就是地震到底能不能被准确预报,从中也能知道作者的观点就是“地震有严格的规定性”。“在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来拟制标题,这一写法往往跟前面提到的“反常识”联系在一起。比如,《性恶论改变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是“实践辩证法”》。这两个标题的拟制特征,既属于反常识,也属于“在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
正因为上述标题中出现了反常识信息,这才使得标题中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更加鲜明。具体来说,“人之初,性本善”早已深入人心,这个时候出现一个论文标题《性恶论改变中国》,人们当然要打开看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多数人早已把“马克思主义”跟“实践”“辩证法”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是“实践辩证法”,自然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他参考标题
哲学不应是思辨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法律效果不是行政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
从好学生到好人
“文艺起源于劳动”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误读
艺术不应成为“生动的哲学”
质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文学史举证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电视不是艺术是矛盾的“游戏”——暨用两极矛盾模式反证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属于重大学术误判
“天行健”及“地势坤”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同时呈现多学科术语
从外观上看,论文标题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它又不是随随便便写出的一句话,而必须体现专业性。学科术语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专业术语。如果能在标题上合理呈现多学科术语,就可能产生新的研究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改变单一学科重复研究所带来的标题平庸等问题。
比如,《法治指数背后的价值哲学之争》这一标题,“法治指数”属于法学范畴,“价值”属于哲学范畴,从哲学角度去研究问题,这样的标题自然具有新意。类似的标题,还有《法治有多贵?——法治与人均国民收入关系的相关性考察与反思》。“法治”属于法学范畴,“有多贵”和“人均国民收入”则属于经济学范畴,作者把法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揭示了法治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与国民物质财富之间的关系。再如,《财政压力的经济后果:以宋朝的“靖康之变”为例》这一标题,就把经济学术语跟历史概念放在了一起。一说起“财政压力”,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现代社会的财政压力,但这位作者却想到了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介绍宋朝的财政压力,研究视角独特,并且让论文标题富有趣味。
其他参考标题
反讽概念及其涉及的公私关系问题
零是数学难题还是哲学难题?——从古代印度宗教哲学看零的出现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神学概念
教育的婚姻回报:“学得好”与“嫁得好”
关于“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评价
气候变迁与战争、王朝兴衰更迭——基于中国数据的统计与计量文献述评
肥胖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宪法穿越时间:为什么?如何可能?来自美国的经验
国际政治的文学透视:以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为例
论翻译难度的测量:理论与方法
六、提供创新性主题
前面我们提到,论文标题的基本要素有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计划(方法/框架)、研究发现。但这并不是说要拟制出有新意的论文标题,就只能让各个要素都尽量体现新意。实际上,如果标题能提供一个创新性主题,那么研究问题、研究计划(方法/框架)、研究发现等要素,就无需再过多关注。也即,有了一个创新性的主题,就足以确保论文标题充满新意。研究主题是新的,在主题基础上得到的研究问题也必然是新的。研究问题是新的,使用什么方法也就不重要了,使用什么方法得出的观点都将是新观点。
比如,《科学仪器哲学:基于文献的考察》中的“科学仪器哲学”这一主题,是作者在思考“科学哲学究竟向何处去”这一大问题时,查阅海外珍贵文献而发现。由于文献的珍贵性,从这些文献中挖掘出的这一主题自然带有新意,并为相关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向。再如,《“蜂窝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起初,论文作者在早一些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提出“伞状社会”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但之后,他觉得光有“伞式社会”这么一个概念还不够,于是又提出“蜂窝式社会”这种提法,用于研究普通老百姓如何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活动。
当然,“科学仪器哲学”和“蜂窝式社会”这两个概念作为主题,虽然带有很大的新意,但它们不一定是完全原创的。比如,“科学仪器哲学”是作者在翻阅文献中发现,“蜂窝式社会”是作者在格兰诺维特的“网络分析”、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李培林的“社会结构转型”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说,通过提出新主题拟制有新意的标题,并不需要自己完全原创。
其他参考标题
日常生活中的“柔性不合作”与社会治理的应对
中国人大代表行动中的“分配政治”——对2009—2011年G省省级人大大会建议和询问的分析
“被遗忘的传统”:传统的别一种存续形态
旅游剥夺:边缘地旅游旺丁不旺财的学理解析
中国存在过度医疗问题吗?——基于省际地区城市医院医疗服务效率测度视角
“富百姓、穷政府和弱学校”现象及教育治理
大学生是被动创业吗?——基于起薪视角的讨论
竞技运动中的“迷信”行为
七、就生活现象给出专业知识
“就生活现象给出专业知识”说的是,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所指向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使用了专业知识对其进行了包装,或者把日常生活原本琐碎的寻常信息学术化,从而让论文标题看上去“高大上”。这一写法所用的专业知识,可以是学术概念,也可以是专业方法、专业视角。由于日常生活是琐碎的,“就生活现象给出专业知识”来拟制论文标题,有时就需要把多个生活现象“镶嵌”在一起,从而带来新问题、新视角等新信息。
比如,《基于家庭出行的城市小学可达性分析研究——以西安市为例》这个标题,换成大白话就是“城市家长能不能方便快捷地接送小学生”。家长接送学生,本来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但作者却从中发现学术研究的价值,通过把“家长出门接送学生”概括为“家庭出行”这一专业表述,把“方便快捷接送”概括为“可达性”,论文标题的专业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再如,《教育“拼妈”:“家长主义”的盛行与母职再造》这个标题,说的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妈妈比爸爸参与得更多。这个标题好就好在,它紧扣现实生活,并赋予生活现象以专业化表述,使用了“家长主义”“母职”等专业知识。类似的例子,还有《报刊亭:被赋权的文化符号对城市空间权力的争夺史(1949-2015)》。“报刊亭”同样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观,但作者能把“报刊亭”的兴衰与社会管理、文化权力联系起来,认识到“报刊亭”的文化属性,在标题中给出了“赋权”“文化符号”“城市空间权力”等专业知识。
最后,我们来看多个生活现象“镶嵌”在一起、带来专业知识的论文标题。《无薪休假视角下“员工与企业共度难关”的法律反思》这个标题,说的就是有一些企业由于陷入经营危机,企业给员工放假,但放假期间没有薪资。这里面涉及两个生活现象——一个是“无薪休假”,一个是“员工与企业共渡难关”。这两个现象任一一个单独拎出来,都很普通,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却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性。也就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专业探讨,因为我国劳动法在相关问题上没有明文规定。
其他参考标题
同案同判:一个虚构的法治神话
一个被遗忘的“东方经验”——再论赔礼道歉的法律化
国家应该花多少钱用于健康?——卫生投入与健康结果的文献评估
“混”: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探索
“老公”“老婆”称谓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拖下水”:个体、关系、结构互动实验研究
“星期四”民俗考——多维多国的视角
农村中年女性的温情策略与家庭关系期待——对河北上村隔代照顾实践的研究
教室摄像头的注视现象研究——以萨特的他者理论为视角
“对天发誓”: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
八、聚焦异质性
“异质性”说的是多样性,多数时候是指差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时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就为我们“聚焦异质性”拟制标题,提供了可操作空间。聚焦异质性,就是围绕一个固定问题关注同一群体的多种表现,或者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特质。理论上,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种“异质性”。我们“聚焦异质性”,就能演绎出千变万化的各种标题。
这种写法最典型的范例,就是比较类标题。比如,《三种幸福形态的比较与中国式幸福的构建》和《校园“早恋”的中西比较研究》。当然,并不是“比较”写出来的任何标题,都算好标题。聚焦“异质性”、使用“比较”拟制标题,需要确保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本身就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聚焦“异质性”或“比较”,探讨多种可能性,论文标题才能引发更多共鸣。像上面提到的“幸福”“早恋”都是各自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幸福”是中国建设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早恋”则一直是中国中小学始终面临的教育问题。
其他参考标题
形同质异:进城农民务工经商的分殊
鲁迅与周扬心目中不同的“左翼文学”
党报的另一种传统——延安《解放日报》与重庆《新华日报》的比较及不同命运
在线评价、电影异质性与票房收入——基于2014~2015年177部国产电影数据的检验
如何认识性工作——国外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关论争的历史演进
本科教育到底需要多长学习时间——本科生学分学习量的国际比较分析
九、引入多群体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论文标题的拟制。人多难免嘴杂,嘴杂意味着纷争,有纷争就需要澄清。因此,“引入多群体”来拟制标题,就等于给论文找到了答案未知的研究问题,或者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思路。
比如,《国之交缘何民不亲?——中德经济依存与民众好感度的非对称性分析》这个标题,引入了中国和德国,以及中德官方与中德民众等多群体,解释了多群体中的反差和非对称性。再如,《佛教僧侣视野中的游客、旅游和旅游业》这个标题,把游客、“旅游和旅游业”所对应的主管部门等群体,置于佛教僧侣视野下,把僧人这一群体作为研究视角,从而体现出与已有研究的区别。
其他参考标题
德意志人在俄罗斯的百年沧桑——以人口迁移为视角
多元分化与跨国生存选择:入境俄罗斯的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恢复历史的公正——俄罗斯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析
论民国时期中共对孙中山符号的界定与阐释
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家长态度的调查研究——以北京、海南和河北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学生负担”话语中教师身份的建构——以《人民日报》为考察对象
十、体现“古今中外”
这一写法与前面提到的“聚焦异质性”“引入多群体”存在相似之处。不过,体现“古今中外”并不需要同时呈现“古今中外”四方面,甚至也不需要同时体现“古今”或“中外”。有时,论文标题仅仅体现“古”或“外”,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不过是历史的轮回。对于现时代被写滥了的话题,或者不方便站在当今、本国立场上谈论的话题,那就不妨回到过去的历史,去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用“古今中外”拟制标题,带给当代更多的思考。
比如,《19世纪英国人对伦敦烟雾的认知与态度探析》这个标题,显然带有“借外说中”的意味。众所周知,国内正在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民众的生态素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只是出于各种原因,作者可能不便直接探讨国内公众的看法,而舍近求远去研究19世纪英国的烟雾认知。再如,《超越家庭的可能: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互助养老——以太监、自梳女为例》这个标题,一眼就能看出作者在研究“互助养老”。虽然现在人们也在提“互助养老”,但这位作者选择不直接“言今”,而偏要“说古”,也就是以古代的太监、自梳女为例探讨互助养老问题,为我们今天提供超越家庭养老可能性的借鉴。
其他参考标题
美国学者视角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构想
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
西方教师准备好培养“世界公民”了吗?
西方人眼中的鬼谷子与古希腊三贤的修辞对比
中国古今人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十一、体现“变动”
“变动”意味着改变和流动。同一系统某一要素的变动,必然带来其他要素的变化,产生新的系统结构,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变动前后”的思考。在强调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关注“变动”也意味着紧跟潮流,关注时代新问题。因此,在标题中体现“变动”,能够反映出论文作者对现实问题和社会趋势的把握和思考,这有助于给期刊编辑或审稿人留下积极的印象。
体现“变动”比较典型的标题,有的带有“……化”等字样。比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新认知与理论思辨》。“化”显然就是转化、转变。有时,论文标题会出现“从……到……”,甚至直接出现“变化”等字样。比如,《从“诗笔之辨”到文体三分——论“赋”在南北朝的再发现与其文体学意义》《从“妄事糅合”到“强制阐释”:20世纪以来关于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三次省思》。更多时候,论文标题对“变动”的表达比较灵活,比如使用“复兴”“转向”或“退休”等带有分阶段含义的词语。
其他参考标题
论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发表权是何时“失去的”?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Literature是怎样“变成”“文学”的——晚清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的“文学”实践及评价
鲁迅由北京官场转向上海文场的心路历程——基于鲁迅日记中关于经济收入记载的分析
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指向的逆向位移——以“进步观”为中心
退休影响健康吗?——一种社会学实证研究的视角
“革命高潮”与“直接革命形势”——中共形势表述语词的使用变迁(1928~1930)
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归纳总结的期刊论文好标题拟制的11种方式。当然,有些标题的拟制可能同时满足了多种写法。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标题好不好,能不能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并不取决于标题本身体现了多少种写法。也就是,不是体现的写法越多,这个标题就越好。而要看,自己选择的标题拟制方式,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论文风格。从根本上说,拟制标题是为了把论文的亮点呈现出来,吸引读者读下去,而不是事无巨细、漫无目的地到处堆砌。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