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失歌症”?
有学者对失歌症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后发现,约50%的失歌症者存在韵律识别障碍。人类右侧大脑半球负责音乐、节奏、想象、颜色等,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异常会导致可致音乐感知障碍。
也有研究表明,失歌症也与左侧大脑半球有关:当左颞叶前部病变后,患者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甚至欣赏乐曲的能力可能会部分或全部丧失,表现为“人家唱歌要钱自己唱歌要命”的车祸现场。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多年来专攻失歌症研究。
她发现乐盲人群相比正常人,额下回和听觉皮层的颞上回之间的右侧额颞叶联结网络表现出异常,颞下回和听觉皮层之间的联结减少,连接听觉皮层和额叶皮层的右侧弓状纤维束也减少了。
乐盲人群大脑内的特定神经网络存在异常
此外,他们还让志愿者聆听同一段旋律,同时借助神经成像技术观察其脑部结构,最后发现听觉皮层并非决定音调感知能力的区域,他们推测是额下回与颞上回之间的正、负反馈的循环运行过程影响着音调信息的传递——但乐盲的大脑难以形成此类反馈,因而无法把握音调。
探索音乐才能的基因证明音乐的生物属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拿出基因证据。
如何治疗“失歌症”?一般的“五音不全”,只要经过专业练习就可以唱出美妙歌声。
而获得性失歌症患者,需要早诊断、早治疗。
假性失歌症者在改善外界因素后可恢复正常的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