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们讲儒林外史这本书的第一回。对其中的人物王冕做了详细的解说。
今天让我们来走进第二回。首先第二回的讲解模式,我主要以人物来介绍。主要介绍人物的性格和书中是如何表现他们这些性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风气,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这些性格。
有三个人物。梅杦(秀才),周进(童生),王举人(进士、举人)。大家看过了,他们的身份后,这对这件事情略知一二了。
相信我的文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对想学习的人来说,想获得知识的人来说甘贻,是及时雨,是文化的滋养。如果你有耐心看下去。那么欢迎;如果你只是娱乐的替身,那么,点个赞就够了(题外话了)。
梅玖(秀才)首先来介绍梅杦。他在当地颇有名气,是一位中过头名的秀才。乡里有不少人仰慕他。但秀才终归是秀才,没有太大的权利,在整个科举体系上来说还是太渺小。所以趋炎附势便成为了这类人的标配。当地有个大户人家——申祥甫,就依附着他家的财产,迎合她家的势力。而且,和当地的一个小官员——夏总甲站在了同一战线,实际上是三人一伙是奸贼佞党,在乡里搜刮百姓的油水。这次庆典节前,他们三个商量着给乡里孩子办学的事,想请周进来,你问为何,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周进好欺负,有利于他们的掠夺。
周进(童生)而这个周进,正是我们主要讲解的第二个人物,先来看看书中对周进出场的外貌描写:
“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短短两句就已经描写的很细致入微了,周进的衣服右边袖口和坐的地方都被磨破了,说明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学习给他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嘲讽,这么一个努力学习一生的人,下半身已经埋在土里了还考不中小小的秀才,相反是那些品行低下、作恶多端的小人走上了人生巅峰。
周进今年都已经是个花甲老人了,六十多岁考了一辈子乡试没中,一辈子读书还是个童生。要知道在明代科举制度如同阶级制度,结果就是那三人帮谈办学请周进来当老师,在这次四人会议(这里也说得比较现代化呀)上,梅玖把周进好好羞辱了一番,猛烈地冷嘲热讽。给大家看看是如何戏谑周进的:
(前景是周进在宴席上说自己在给母亲守孝过后就吃斋,也就是食素了),而梅玖道
:“我因先生吃斋,倒想起一个笑话,是前日在城里我那案伯(自己的孩子一起考进秀才而出面互相拉关系的两方家长)顾老相公(考进秀才被尊称为相公)家听见他说的有个先生的一字至七字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揭不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罢又说道:“像我周兄长如此大才,呆是不呆了。”又掩着口说道:“秀才,指日可是;那什么吃长斋,胡须满腮,竟被他说得一个找!”说罢,哈哈大笑。
这一段是如此辛辣的嘲讽,梅玖凭借着他那小小秀才的品位就在此大放厥词戏谑周进考不中,学了六十年一无所有,仿佛就因为周进没考中秀才他无论做什么都不是、都不对了。
书中这段描写写的是秀才羞辱童生,但是作者吴敬梓真正要说的不是要冷落这些没考中的人,而是在批判那个时代,批判因为不公的科举制度、极度封建的社会给众多善良的读书人造成了人生的悲痛。
要说这一段叫羞辱,那么书中下一段的描写就是对当时制度黑暗的极度抨击了、是一种身份的碾压,下面一起来看看。
王举人(举人)一段日子过后,周进在“压迫”下为乡里孩子讲学。而真正该讲学的秀才梅玖就负责和乡绅一起继续欺压百姓了。某一日江边游渡的一位王举人在学堂这上岸游玩,遇见了周进。
与他交谈了一番,实际上也只是普通的寒暄,由于身份的巨大差异导致两人有一种从上到下的官吏的感觉。这个时候王举人给周进讲了一个玩笑话。而这个玩笑话导致了周进人生再次转变,一起来看看。
王举人听到周进的一个学生叫荀玖,道:“弟今年正月初一日梦见看会试榜,弟中在上面是不消说了,那第三名也是你这的人,叫荀玖。弟我正疑惑我们县里没有这一个姓荀的孝廉,谁知竟同这个小学生的名。难道与他同榜单不成!”说罢,就哈哈大笑起来。
道:“可见梦作不得准!况且功名大事,总以文章为主,哪里有什么鬼神!”
当天晚上两人各自用餐,管家给王举人捧上酒饭,鸡、鱼、鸭、肉而周进的晚餐则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和白饭。
次日王举人起来洗了脸。那昨晚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而那天的那个笑话让那个小学生的家长知道了也蒙受羞辱了,于是联合办学的梅玖那三人党将周进开除,从此周进沦落街头。
书中这一段描写则更加直白露骨,毫不留情的展现了贫苦人民在黑暗的时代里无钱无权无势的悲剧生活。
周进一辈子活不出尊严,就是因为六十年没中过榜,导致被有权力有势力的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自己作为一个老者不但不受人尊敬,还要被后生嘲讽,扫后生吃饭吐下的骨头,最后只是因为旁人的一个玩笑就被清扫出局,这无一不透出对当时社会的讽刺。
实际上作者吴敬梓是清朝的一个未中过举的书生,但是他仍然腹有诗书气自华,写下这本《儒林外史》书中描写的是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讽刺,实际上是要暗指对他的当代,也就是清朝考官迂腐贪污,考生邪恶贿赂的批判。
以上我们讲解了《儒林外史》第二回的内容,书中剩下的后本栏目不再过多讲解,希望读者多多体会。那么在《儒林外史》讲解系列的末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处在的科举环境是怎样的。
作者解读为何他在清朝有这么大的怨气呢,还誓要批判当时的社会。
来了解一下清朝的科举制度,你就一定知道了: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而这一束缚性的文体沿用至清朝。
八股文考试试卷样貌
八股文本身刻板教条,可谓是牢笼思想,耽误了人才,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耗尽一生心力于科举考试,有的人到死也未能达到心愿,《儒林外史》是一本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充满讽刺意味的人物画廊的著作。
《儒林外史》书貌
拟文:知书live
编辑:知书live
参考资料:吴敬梓《儒林外史》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王应礼《清朝科举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