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从来不都是你说,爸爸听着吗
大一刚开学不久遇到了很多新鲜事和困难,和爸爸打电话叭叭了半天。
“我说了这么多你怎么不说话啊?”我问我爸。
“从来不都是你说,爸爸听着吗?”我爸回应到。
是啊,仔细想想好像一直都是这样,爸爸从小到大,永远都是我倾诉的树洞呐。
回到最开始,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不给父母可见朋友圈?
其实大多数的我们不是不喜欢和父母分享生活,而是不想被父母勘看穿脆弱。我都大学生了,还让父母担心,太不酷了。
现在进入大学的我们,随着知识和经历的丰富,逐渐成熟独立,朝着新时代「报喜不报忧的年轻人」不断靠齐,却不曾想,家里住着「洞若观火的老头老太」。
“爸爸妈妈,我挺好的。”大概是所有生活在外的人都说过的一句谎话。长大之后,满腹的委屈,宁愿通过发朋友圈的方式发泄,也不愿意对父母透露分毫。
随着现在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同学、朋友,甚至是素未谋面的网友,在我们发一个宣泄情绪的朋友圈后会立马留言安慰。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那种一直被坚定守护的感觉,只来自于父母。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如此期待回家,吃穿住行似乎和学校没太大差别,但哪怕在家只待几个小时,那种安全感却能让人“满电复活”。
父母的爱是细水长流的温柔,父母的温柔是刻在骨血里的守护。
《请回答1988》中,正焕妈出远门回家之后,看到屋内打理的干干净净的,预先做好的食物也都吃完了,煤炭也依旧保持屋里的温度,马桶没有堵着……但她并没有为此感到多开心,反而有些闷闷不乐。
直到正焕受到启发,故意让哥哥烫到手,喊着“妈妈,哥哥手烫到了”;故意害爸爸把煤炭摔烂,喊着“妈妈,爸爸又把蜂窝煤摔坏了”;故意翻腾倒柜假装找不到裤子,喊着“妈妈,没看到我的短裤吗”。虽然家里又变得乱七八糟,但大家都嚷嚷着叫着自己,正焕妈有又露出了笑容。
父母最想看到的,是孩子们需要自己:需要自己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需要你问他们,我的东西在哪里,没有他们我的生活可能会变成一团糟。
相比你的屏蔽,父母其实更害怕,你的生活从此再也不需要他们,也怕有一天和我们说不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