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有五拍的吗,为什么圆舞曲用三拍子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05-16 15:28:36

只是因为音乐,我更爱1997年版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那是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包裹起来的安娜·卡列尼娜,主打的是《第六(悲怆)交响曲》,奠定了一个故事的悲凉基调。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翁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以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爱情悲剧和贵族地主列文的社会改革及人生探索为线索,反映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传统价值观的动摇,探讨了俄国社会的出路。

就在1877年初,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那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感动得托翁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但老柴的“天鹅之歌”《第六(悲怆)交响曲》则要在16年之后才问世,托翁听到的时候,老柴或已决绝离世了吧。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1997年版)则隔空将托翁与老柴在“悲怆”中交集,想来导演选用这音乐定有深意的。看了这部电影后,总让我有些感慨:那究竟是老柴的音乐映衬了托翁的人物,还是托翁的小说诠释了老柴的悲剧?

这部电影译为《浮生一世情》(又译《爱比恋更冷》),透出一股冷漠孤寂之意。电影剔除了小说的枝枝蔓蔓,主线变成了一段尘封的爱恨纠结,不可避免地将托翁的传世名著世俗化,也让那个关于反叛与人性的爱情悲剧顿显轻浮虚华。倒是老柴的音乐深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凸显了电影所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性。

伴着老柴的音乐,不妨再回顾一下电影的情节,体味一下托翁的描述,也好好窥视一下安娜的深层情感。

神秘暗示

茫茫雪原上,“我”被一群狼紧紧追赶着,最终坠入枯井,刹那间双手紧紧抓住了井壁上的树枝,井底下和井口边的几只饿狼嚎叫着……在影片的1分06秒—2分30秒处,镜头闪现的是列文的梦境。

圆舞曲有五拍的吗,为什么圆舞曲用三拍子(13)

“我经常梦见自己紧抱着树枝,眼睁睁地等待死神降临。死的时候还未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更可怕了。在这种黑暗深渊的何止是我?安娜·卡列尼娜也有过同样的恐惧。”

独白的时候,音乐响起,那是《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阴郁的引子——巴松管(大管)在低音区发出晦暗的声调,宛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漆黑的夜里踽踽独行,一瘸一拐的,让人担心他随时会倒下,更让人同情的是他内心的孤独无依。

当然,音乐配上这一梦境,也很贴切,这个片头极具象征意义,像是一个神秘暗示,甚至是一个死亡的预言。

在推出片名后,巴松管照旧响起,音乐继续,镜头切到了冷雾中的莫斯科,弦乐回应起来,却像是低沉的叹息,回首苍茫,举目怅惘,排遣不了一种茫然的心绪。这又是一个神秘暗示:列文求爱的受挫。电影镜头是溜冰场上,虽然两人欣喜相见,但面对基蒂的提问“你会住很久吗”,列文还是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那倒要看你。”

巴松管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时,是在影片10分52秒—11分00秒处,一名工人死于火车轮下,安娜恐惧地注视着这一切,随后她坐着马车闪过街道,忽然飘出这一句话:“我有不祥之兆……”这样的处理虽然有些突兀,但在音乐的配和下,渲染了一种不祥的氛围,预示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对于100多分钟的电影来说,也算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回味起来,会让人有所启示,更深地理解影片的内涵。

圆舞曲有五拍的吗,为什么圆舞曲用三拍子(14)

圆舞曲有五拍的吗,为什么圆舞曲用三拍子(15)

安娜目睹一名工人死于车轮之下,吓呆了,忽然飘出这一句话:“我有不祥之兆……”

还有一处不祥之兆,则不易为人发现。那是影片15分40秒—19分30秒处,随着一阵弦乐的拨奏,舞会开始了,穿着一身米黄色连衣裙的基蒂,快步穿过宫殿中一扇扇金色的大门,欢快地冲向舞池。

圆舞曲有五拍的吗,为什么圆舞曲用三拍子(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