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技术的原理就更简单了,指纹传感器发出超声波,接收被手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判断「嵴」和"峪",进行识别。这种技术不光可以应用在玻璃上,也可以应用于金属。因为超声波的穿透性比较好,可以应用于任何屏幕上,而不仅仅是 OLED 屏幕(LCD 控的福音)。超声波识别最诱惑的优势是可以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识别,实现了想点哪里点哪里。不过非常遗憾,这种技术目前在传感器体积、功耗、识别率、识别速度上都无法满足量产需求。
本以为华为这次能带来超声波识别黑科技。没想到还是 UD 方案,略有失望。
既然提到了生物识别,就把结构光一并说了。
2017 年刘海屏的鼻祖 iPhone X 推出搭载结构光方案,横空出世,引起各大厂商纷纷效仿,研发跟进。
这里进度比较快的当属小米和 OPPO,推出了小米 8 探索版和 find X, 但目前探索版的 3D 结构光目前并不支持面容支付,Find X 成为了安卓阵营首款支持 3D 面容支付的手机。小米最终选择了 Mantis Vision 的方案,OPPO 则是和奥比中光合作,而华为选择了自行研发算法。
自研的效果也很明显,华为不但支持了面容支付,而且相比于 OPPO 的 15000 个点阵,华为可以投射超过 30000 个点阵光源,更加安全(iPhone 也是 30000)。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采用了自研的技术,一旦研发成功,就可以快速下放到中低端机型,通过技术的降维打击,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分摊研发成本。我认为很快,诸如华为的 P 系列、nova 系列,荣耀的数字系列、V 系列,甚至是千元机,用上结构光也指日可待。
简单说一下结构光的工作方法:
1. 当有物体接近手机时,距离传感器(ToF)会先被启动
2. 进而激发泛光感元件和红外相机,泛光感元件中的 VCSEL 芯片会向外发射出若干红外光,并由红外相机捕捉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是否为人脸。
3. 如果经由判断是人脸信息,则会启动点阵投影器,点阵投影器会发射约三万多个红外结构光点,并由红外摄像头捕捉 3D 人脸信息,进行人脸的图像信息提取,经由 NPU 比对,得出人脸识别信息。
华为的整个验证过程能够控制在 500ms 以内。
既然 Mate20 Pro 同时搭载了结构光和屏下指纹,那么在使用不同 App 支付的时候,支付的方式也不一样。对于自家技术兼容性最好的 Huawei Pay,可以在设置中自由选择使用人脸识别还是指纹支付。
对于支付宝这种既支持面容支付又支持指纹支付的 App,二者同时开启后,支付的时候只会提示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失败直接跳转密码验证。虽然也开启了指纹识别支付,但无法使用。只有关闭面容支付时,才可以使用指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