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23°26′)也基本不变。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表示。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23°26′ 66°34′=90°即:黄赤交角的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也互余
依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知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快 远日点慢。
二分至日,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即白昼等于夜晚各为12小时。
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大于12小时,而夜晚小于12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极点,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南半球各地的夜晚大于12小时,而白昼小于12小时。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亦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