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来春的操盘下,作为技术导向电子精密制造龙头,立讯精密在过去22年经历了两次转型变革。
立讯的第一次转型是从电脑连接器转向移动消费电子,成功在A股上市;第二次则是随苹果进入TWS耳机代工市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之际,力促业绩再次提升,实现“5年超8倍增长”的奇迹。
两次重要变革都让立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王来春毒辣的眼光和精准的市场判断,让立讯在每次变革中都能脱颖而出。
立讯的第三次转型变革,当属“造车传闻”。近来,立讯对外公布以超百亿资金入局汽车产业,这意味着在王来春眼里,智能汽车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立讯“第三增长曲线”的关键布局点。
王来春是典型的广东企业家,一贯深居简出,极少出席公开活动。然而,在眼下这样的关键节点,王来春却罕见地出席速腾聚创Tech Day,并且上台参加双方合资企业立腾创新的揭幕仪式,可见其对双方合作的重视。
RoboSense Tech Day上,王来春在登台参加产业资本赋能仪式之前,还与速腾聚创为双方的合资企业立腾创新共同揭幕,并回应道:“立讯一直比较重视汽车市场,对于相关的前沿的应用技术,我们一直比较关注,立景和高伟多年来一直都在耕耘以摄像模组为传感器的产品线。在汽车领域所有的前沿应用技术里,激光雷达行业是中国企业少有的、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地位的行业,立讯非常乐意和头部企业一起合作,共同助力产业进一步发展。当然,在生态上看,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可能。”
王来春不仅坚定地选择速腾聚创,个中缘由,除了看中速腾聚创的强大潜力之外,更是为立讯的第三次变革落下关键棋子。
盘点至此,好奇与不解越来越浓。一家成立仅8年的激光雷达公司,凭什么让王来春下血本?凭什么让各路产业资本掏钱袋?
是技术更先进吗?是产品更耐用吗?还是说有着什么得天独厚的本钱?这家公司,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哪儿?
一幅宏大的愿景:激光雷达引领人工智能时代
速腾聚创六周年时,创始人邱纯鑫在内部信中如此说道:“2014年,我们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做自己的激光雷达。”
在他看来,未来的城市应该区域分工明确,排列成行的自动化车辆与机器人有序行驶,道路通畅无阻;人们目之所至,都是3D立体信息......他说,“推动世界从2D视觉向3D转型,这场感知革命,已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要实现这种愿景,需要从2D视觉向3D视觉“革命”,而激光雷达,恰巧站在“风暴的中心”。
到2016年,RoboSense完成机械式激光雷达产品研发。一年后,RoboSense完成机械式激光雷达国产化量产,率先打破垄断。
在速腾聚创的官方叙事中,此时,他们并没有在单一领域做“技术押宝”,而是开始研发固态激光雷达。做出这一决定后,速腾聚创开启了MEMS激光雷达产品漫长的研发历程。
随后,所有人都知道的是,M1获得了2019年CES展创新大奖;2020年7月,速腾聚创获得来自北美豪华新能源车企Lucid的定点订单,不久后又获得赢彻科技两款自动驾驶重卡前装定点订单。
潮声初起。50 车型定点订单倏忽如雪片飞来。
至此,速腾聚创的创业历程可总结为3步:
第一步,在激光雷达的精密仪器时代,实现激光雷达的国产化替代,提供比海外企业更全的产品矩阵,更高的性价比,让市场摆脱被一家海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第二步,通过革命性的MEMS激光雷达方案,将激光雷达从精密仪器导入可车规量产的产品,并且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推动产业进入新时代;
第三步,走真正规模量产的道路上,通过规模化的优势,经过大量的测试夯实大规模量产的基础,为全面大规模量产做好准备,并在产品上推出补盲激光雷达,为智能驾驶补充最后一块拼图。
一场6年的豪赌:创造车载激光雷达平台
2021年的6月像一道历史的车辙。
在此之前,激光雷达还是一种必须依赖人工装调的精密仪器。在此之后,RoboSense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就实现了车规量产交付,开创了激光雷达行业的新时代。
直到今年,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邱纯潮,才在11月7日的发布会上,向公众揭开了M1背后的平台化设计理念。
在M平台下,RoboSense后续的每一款产品,虽然性能升级,但尺寸外形、接插件、通信协议均保持一致,车企无需进行大规模第二次开发车验证、无需重新开模,可以基于M平台系列产品不断升级车型的感知能力。
这是激光雷达行业成功实现平台化的创举。
实际上,在汽车行业里,平台化设计是大集团车企面向多款百万量级车型开发需求,打造通用基础架构的一种汽车研发先进技术。基于平台化设计,车企可以减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简化生产及设计步骤,同时能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平台化设计虽然好处颇多,但需要的是强大的技术基础,大量的研发资源,以及后期持续的投入。激光雷达平台虽然研发体量不如汽车,但是一个总共创立才8年的年轻企业而言,怎么可能?
很难想象,一款不久前还需要人工调试的工艺品,这么快就进化到了平台化产品的程度。然而,速腾聚创现在的成果表明,在M1的研发上,他们确确实实只花了5年多的时间,“经历了五个大版本与数十个小版本迭代”,实现了M1的成功量产。
据RoboSense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邱纯潮介绍,M1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持续升级和迭代的可能,平台化得以成功的两大关键技术,除了M系列革命性的芯片化扫描方案外,光学模组设计也是其中之一。
无论如何,M平台的成功,不但充分体现了RoboSense成熟的技术研发实力,更是一举推动激光雷达从精密仪器到车规量产产品的颠覆性蜕变,引领行业进入新时代。
一款全新的产品:车载激光雷达感知的“最后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