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关于水果的记忆,好像只有沙果。那时认为苹果,不过是大一点的沙果,但是却要贵上好多,所以还是吃沙果比较合适,因为物美价廉。
童年上学的路上,花几分钱可以买一颗青沙果,酸爽的滋味刺激着舌尖,又提神又醒脑,一点一点咬,甚至能吃一下午。旁边同桌看见的话,就会一直咽口水,倒不是馋,而是这种水果别说看到了,只要一想到,就会满口生津。
那时也有青山杏儿,味道可比沙果酸多了。学校门口有老太太,把山杏儿加点糖精煮熟了卖,一毛钱一小碗,酸甜酸甜的,挺好吃,但是属于奢侈品,我们不常吃。那时也有李子,青李子太涩,不好吃,等到李子变黄变软的时候,果肉里还经常有虫子,咬一口多半还得吐出来,我们也不喜欢。只有沙果,从在树上青的时候就开始吃,一直吃到变黄变红、由酸变甜、由脆变沙,历时两三个月,真是过瘾哪。
沙果,属于蔷薇科苹果属,有的地方叫花红,有的地方叫海棠果。老家人习惯叫沙果,所以在好多年里,我也只知道这种水果叫沙果,等到别人叫海棠果的时候,我还给人家纠正过,闹出不少笑话儿。
我的老家,在东北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那里生态好,冬季长、夏季短,昼夜温差大。老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种植果树,当时引进的果树品种主要是沙果。其实在寒地种植果树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培育成功并形成规模化种植,农业部门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用“谁知盘中果,粒粒皆辛苦”来形容果树的培育,那是很贴切的。当然了,这种感叹是我成年以后才有的,儿时可没有这种认识,那时候就知道吃。
每年的立秋之后,老家的沙果成熟上市,这时候多数家庭的茶桌上都会摆上一小盆沙果,让孩子们当零嘴儿吃个够。我小时候觉得这个季节是最幸福的时候了,上学时往书包里装几个沙果,和同学比一比谁的果比较红、谁的果糖心大,评选一下谁带的果最好等等,这种party几乎每天都在校园里上演。
母亲这时总会蒸几次冰糖沙果给我和弟弟吃,那时候的冰糖还属于奢侈品。沙果加上冰糖和少量水,在大锅里一蒸,和买的水果罐头一个滋味,酸甜开胃,特别是那个汤汁儿,喝上一口能一直甜到心里,真是太好吃啦。
因为喜欢吃沙果,成年之后我专门对老家沙果做了一番小调查。其实沙果的常见品种只有一种,那就是黄太平,其它如K9、龙冠、123、秋果等均是经过嫁接改良后,成为适合在北方寒地生长的小苹果品种,所以我个人认为只有黄太平才称得上是正宗的沙果。
沙果成熟后色泽鲜艳,果皮红里透黄,果肉呈黄白色,带糖心,果汁浓厚。从树上刚刚摘下的成熟沙果,入口感觉脆脆的,酸甜爽口,没吃过的会感觉味道有点冲,再接着吃味道趋缓,味蕾会逐渐适应,这个味道是不同于国光苹果的,这是沙果特有的那种劲爽味道。成熟沙果放置一段时间后,糖心会变大,味道会更甜,老人和小孩会更加喜欢。
老家的前进村,是一个果树种植专业村,现在发展果树面积近万亩,村里不光种沙果,也种李子、梨、桃、杏、葡萄等品种,形成了大黑山、梨树沟、敖包岭等林果采摘基地。前两年回老家时我去过一次敖包岭,当时正值8月,只见漫山遍野的沙果树、李子树、梨树,红色、黄色、青色的果子缀满枝头,壮观景色非常震撼,恍惚间感觉这里不像是在东北,倒像是在山海关以南一样。在这里走上一圈儿,嗅一嗅浓浓的果香、观一观累累的果实,感觉自己虽然不是果农,但内心里也会迸发出那种丰收的喜悦,顿悟什么是大地的馈赠、什么是风调雨顺、什么是春种秋收、什么是国泰民安……
在现在的城乡市场,虽说各色水果琳琅满目,但是我对沙果却始终情有独钟。毕竟在从前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小小的沙果带给童年美好的味觉体验,同时也承载着故乡的风土人情,有时甚至自私的认为,沙果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乡愁。
一年中的秋天又到了,在异乡的我又收到了家乡寄来的沙果。拿起一枚鲜艳的沙果,我又嗅到了熟悉的家乡气息,那酸酸甜甜的滋味既是一种相思,也是一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了心头……
来源: 碾子山微宣传
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