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评论”·评论区展示形式之“盖楼式”
(4)引用式
从名称上大家可以理解,用户B回复用户A时,B的回复内容下方会显示A的评论内容。
“引用式”的好处时便于读者理解,但劣势同“盖楼式”一样,移动端使用该样式会影响用户的浏览效率,在PC端上会更为适用;
“看评论”·评论区展示形式之“引用式”
主题式、平铺式、盖楼式、引用式..展示形式虽然多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需要来选取合适的展示形式。
3. “看评论”之评论排序方式
不仅评论区的展示形式有四种,评论内容的展示顺序也有四种排序方式:
(1)评论按时间正序排列
按时间正序排列意为内容按照发布的时间由旧至新排列,其排列方式符合用户阅读时的逻辑顺序,用户可以通过时间线将大家的讨论内容串联起来,方便阅读、减轻了认知负担;
(2)评论按时间倒序排列
与评论正序排列相反,倒序排列会将新评论在上、旧评论在下,更适用于强调内容时效性的场景中;
(3)评论按热门程度排列
大家常看到的“精选评论”便是按照热门程度排列的——后台会计算出各条评论的“热度值”,衡量维度通常有评论的点赞数、回复数、或负反馈数等等。
为了避免马太效应,热门程度的排列公式中通常也引入“时间衰退因子”,这对强调时效性的资讯app来说比较重要;
(4)评论按混合式排列
混合式排列方式简单理解可为上方评论“按热度”——展示精选评论,下方评论“按时间”——展示最新评论;
这样排序使得用户既可以感受到热评的趣味性、专业性,也更有意愿来参与大家的讨论。
看完了这些,你的产品评论区适合什么样的排序方式呢?
4. “看评论”之正文、评论区的查看方式分析
讲完了用户“在评论区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再来讲讲用户“怎么看去看评论”。
首先是正文与评论区间的跳转,通常会用以下四种方式来实现:
“看评论”·正文、评论区的跳转方式
(1)锚点定位、跳转至评论区
这种是比较常见的交互形式——点击评论icon后,通过页面的锚点定位直接跳转至评论区;
待用户浏览完评论区内容之后,用户可再次点击评论icon返回至正文位置。
(2)上滑页面,评论区跟随在正文后
很多资讯app的评论区都跟随在正文尾部,在浏览完正文后,用户通过上滑页面便可以看到评论。
对于用户的行为路径来说,这种方式是符合用户先阅读、后查看讨论、参与讨论的逻辑。
但为了营收与数据,正文、评论区之间会夹杂了相关推荐与广告,会对用户的正常浏览造成一定的干扰。
(3)手势滑动、进入下一级页面查看评论
以某讯新闻为例,用户可以左滑直接进入评论页浏览;
手势交互的好处是便于用户操作,但也具有一些的小“缺点”。
如滑动进入下一级页面的操作是否符合用户认知、滑动手势是否在所有场景下都会适用等。
评论内容以弹层形式呈现:在用户点击评论icon后,评论区以弹层的形式弹出。
这是大多数视频类app常选用的,也是本次vivo浏览器评论区优化所采取的跳转形式。
从手机屏幕的空间利用上,“正文内容”处于二维的x、y轴上,评论区以弹层的形式在z轴空间里交互,提高了手机屏效。
从用户操作上来说,弹层的使用提高了操作效率,同时因弹层交互的普适性,用户的学习成本也较低;
从内容的底层逻辑上来讲,评论属于资讯详情的一部分,用户通过弹层来进行资讯的延伸阅读,这种分层交互也符合详情页浏览的逻辑结构。
“看评论”·评论区以弹层形式呈现
5. “看评论”之评论、回复间的跳转方式分析
对于“用户怎么看评论”,除了“怎么查看评论区”,也还有“怎么查看评论与回复”;后者的查看方式整理后大概有下图三种:
在原位置直接展开更多“回复”:以美版某乎为例,其优势是操作成本、浏览成本都很小,弊端则是会影响到用户阅读下一条评论(屏幕滑动距离更长);
在下一级页面里再展示完整的“回复”,以弹层的形式来进行“回复”的完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