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ms的好处和坏处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1-06 20:49:18

使用ms的好处和坏处,(1)

鸡滑液囊支原体(MS)能引起家禽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滑膜炎、蛋壳顶端异常及生长迟缓等,给全球家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病原学

1954年Olson等首次报道鸡传染性滑膜炎,并认为与支原体有关,1964年Olson等将其病原命名为MS,1982年jordan等证明其为一个独立的菌种。

尽管 MS发现较早,但对其研究进展缓慢,对其危害性重视不够。MS革兰氏染色阴性,无细胞壁,姬姆萨染色更利于观察其多形性,呈球状或球杆状等;能够在培养基上生长,但对营养要求苛刻,需提供烟酰胺 腺嘌呤 二核苷 酸,一 般选用改良Frey氏培养基生长良好,37℃培养3~5d,可见圆形、隆起、直径不足1~3mm 的煎蛋状菌落;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但不能发酵乳糖、卫矛醇、水杨苷等糖类。MS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差,耐低温,对高温敏感,PH低于6.5不能存活或抑制生长,但有报道显示,MS培养过程活菌浓度上升伴随着PH的降低,当PH为6.9时浓度达到最高,低于6.9时 MS浓度开始下降,多种消毒剂均能将其*死。目前,MS只有1个血清型,经DNA-DNA 杂交技术证实,不同菌株间几乎无差异。

Ramirez等根据16S和23S之间的基因间隔区序列将MS分为10个群。

Bencina等通过不同MS株群5′末端的vlhA基因分析,发现了15种基因型(A~J)。

Sun等从中国的地方鸡种中又分离得到不同于以往菌株的K群,并将其细分成 K1~K66个亚群,不同亚群的 MS对禽类具有不同的致病性。不同地区分离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菌株可能不产生或很少产生临床症状;不同基因型的分离株致病性也存在差异,研究显示,从鸡输卵管和呼吸道分离出的F型和C型菌株对SPF鸡胚致病性最强,而从呼吸道分离的H菌株则无致病作用。

与细菌相比MS基因组较小,但具有极强的抗原变异能力,大小为740~850Kbkb,有700多个基因,G+C含量占碱基总数的28%左右,直径为0.2~0.4μm。

2、流行病学

2.1流行特点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多为慢性,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呈地方性流行。该病能通过水平和垂直2种方式传播,主要经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感染率可达100%,但很少或不能产生关节病变,鸡场卫生条件差,利于 MS的传播,也可经灰尘、羽毛、饲料等传播。MS也可垂直传播,经种蛋传播给子代,感染初期经卵传播率较高。MS具有宿主特异性,主要感染鸡和火鸡,此外,从鸽、鸭、鹅、野鸡、鹌鹑、麻雀、金翅雀等体内也分离出 MS,可产生或不产生明显症状,但可能是鸡和火鸡的传染源,兔、大鼠、猪和其他哺乳动物不易感,对人类无影响。不同品种、日龄的鸡均易感,雏鸡易感性高于成年鸡,抵抗力随日龄的增长而加强,国外引进品种或品系较地方品种发病率高。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春季节,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证明了这一点。然而,Heleili等对阿尔及利亚巴特纳省的肉鸡和蛋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夏季(91.25%)MS感染较冬

季(46.69%)更为常见。研究发现,MS感染的发病程度与鸡群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大肠杆菌等密切相关,与上述致病因子混合感染时,诱发的呼吸道症状或全身症状、气囊病变、蛋壳顶端异常比单纯感染更为严重。

2.2世界范围流行现状

目前,MS感染在大洋洲、南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均有报道。在南非,支原体感染对肉鸡生产、育种及商品蛋鸡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尽管 MS在世界各地感染严重,但MS感染均表现为区域性,很少 出现大规模暴发。

表1部分国家MS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使用ms的好处和坏处,(2)

2.3中国流行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养鸡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存栏量的逐年上升,MS的发病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均有鸡群感染 MS的报道。Sun等报道2010-2015年,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9773个肉鸡群。

受到MS感染,鸡胚感染率达16.29%。蛋鸡 MS样品阳性率均高于肉鸡,血清抗体阳性率随月龄增大呈上升趋势,第二、三季度高发,110~320日龄鸡群、规模化商品鸡场和蛋鸡群感染尤其严重。国内学者针对不同地区鸡群MS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见表2。

表2中国部分地区MS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使用ms的好处和坏处,(3)

使用ms的好处和坏处,(4)

3、诊断

MS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临床主要采用ELISA、SPA,也可采集样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目前,已能实现样本高通量快速检测。

病原的分离培养始终是金标准,也是诊断该病最可靠的方法,但 MS对培养基要求苛刻,自然生长缓慢,病原分离难度大、分离周期长,不适合进行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有ELISA、SPA、血凝抑制试验(HI)。目前,市场上已有商业化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主要用于检测鸡群抗体水平,但不同公司或不同批次之间效果存在差异。

分子生物学诊断也是目前实验室较常用的方法,PCR 是现场样品中禽支原体病诊断最灵敏、最可靠的工具,可直接检测 MS的遗传物质,具有快捷方便、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检测结果可靠等优点,

同时可根据特定的片段开展基因型分型。

4、致病机制

MS的致病机制包括对宿主靶细胞的黏附、释放毒素、诱导细胞凋亡、免疫逃逸、掠取宿主细胞营养成分等,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纤毛破坏与黏液-纤毛系统损伤等。

4.1 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侵入其内部

4.2逃避免疫应答

4.3掠取宿主细胞营养成分,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4.4影响机体钙的代谢(略)

5、防控技术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控制措施主要有培育净化鸡群、药物防治和疫苗预防。其中培育净化鸡群实施成本太高,影响其实际应用,故生产中主要采用疫苗接种和药物防治,或者两者联合使用。

5.1疫苗预防

疫苗接种是预防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学者针对MS疫苗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目前,已有MS灭活疫苗和活疫苗(MS-H 株)在中国批准上市,尤其以澳大利亚 MS-H 株制备的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和保护率高的特点。国外学者通过点眼方法给鸡接种MS-H株疫苗,显示可预防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MS感染程度和水平传播,不能阻止MS在体内定植,但也有报道疫苗可减轻气囊病变,阻止MS在气囊和气管定植,抗体保护期至少维持40周。此外,还能显著减少蛋壳顶端异常,增加蛋重,提高产蛋率等。

国内对MS疫苗研究主要是灭活疫苗。

5.2药物防治

研究发现,药物治疗联合疫苗免疫保护率80%,而仅用药物治疗和 MS灭活疫苗保护率分别为60%和50%。因支原体无细胞壁,故对 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不敏感,临床常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药物。

国内学者对不同地区MS分离株耐药性监测显示,对沃尼妙林、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泰乐菌素和强力霉素较为敏感,对环丙沙星、替米考星、吉他霉素和林可霉素等敏感性较差,对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耐药。耐药机制与药物靶位点改变、外排泵系统形成、抗菌药物灭活酶产生等有关。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MS对同种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不同分离株对同种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但以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和强力霉素等较敏感。此外,中药或植物提取物对 MS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5.3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严把雏鸡引种关,从MS阴性场引种;控制饲养密度,合理通风,供给全价饲料,防止饲料发霉;控制人员和车辆出入。减少野鸟接触,严格卫生消毒;加强种蛋管理与消毒,可为净化MS提供可能。

6、展望

近年来,随着中国养鸡业的快速发展,鸡病种类日益增多且趋于复杂,人们过多地将目光投向烈性和高度接触性疫病,而忽视了慢性疾病的危害。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在国外已流行数十年,2010年国内开始出现大范围流行,该病传染性强,发展缓慢,病程长,易产生耐药性、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等,鸡群一旦感染,很难净化,给全球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单纯使用药物和疫苗保护率不理想,该病已成为制约养鸡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难题。

研制和开发有效疫苗是近年来该病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无适合大面积应用的疫苗,虽然投入使用的澳大利亚MS-H株弱毒疫苗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但由于其不适用于已感染 MS的禽群,且接种后能加重临床症状,从而使其推广应用受限。灭活苗虽然能刺激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降低MS的感染率,但受 MS培养时间长、成本高、免疫效果如何评估等因素影响,其应用也受到限制,今后应重点评估是否能用于MS阳性鸡群及是否能突破母源抗体干扰。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筛选出免疫相关膜蛋白抗原前提下,全面评估膜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筛选高免疫保护性抗原制备疫苗,将会大大减少疫苗生产成本。同时,也可积极探索和尝试开发能突破母源抗体和抗生素使用干扰的新型高效疫苗,如 DNA 疫苗、多肽疫苗等。抗生素虽可减轻MS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并减少其产生的经济损失,但不能完全消除鸡群 MS感染,还可导致肉、蛋药物残留,不宜长期使用。在国家减抗、限抗、替抗的大背景下,开展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如中药制剂、卵黄抗体等,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

综上所述,养殖者和科研人员应高度重视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加快疫苗研发,科学合理使用药物,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尽快控制该病在养鸡业的流行,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

文章略有删减 致谢本文原作者:王艳丰 张丁华 朱金凤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权归原作者,向原作者致敬,文中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谢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